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于2016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明陽風電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傳衛列席參會。
本屆兩會上,張傳衛秉承“十三五”規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出《用新能源革命助推中國綠色發展》等四個建議。這幾個建議有何深意,具體如何實施,明陽集團在變革中有何動作?《風能》雜志在兩會期間專門請張董事長進行了解讀。
建立“綠證”制度促進新能源電力消費
《風能》:2015年的棄風限電問題有所加重,這實際上是由于能源行業存在著明顯的供給矛盾。今年的兩會中,“供給側改革”成為一個熱詞。您認為如何在“十三五”規劃框架下,推進能源結構方面的“供給側改革”?
張傳衛:棄風限電的本質還是供給側問題、調度問題、優先權問題、改革問題。當下,應該明確的是誰給誰調峰。要在保證量的基礎上,先由可再生能源能源發電,后考慮化石能源利用。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要靠政府主管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在本次會議上,我談到最多的就是能源結構供給側改革,建議新能源供給側改革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盡快制定中國特色的“清潔電力法”。能源供給側革命,主要還是能源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必然涉及既得利益和新增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集團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重新調整。但任何利益也大不過人民對藍天綠水的環境需求。因此,從依法治國的層面謀劃,建議盡快制定中國的“清潔電力法”,規范能源生產、供給、消費、行為習慣,依法促進經濟低碳轉型,推動綠色發展。
其次,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去年棄風的電量相當于去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全年發電量,這個數據令人擔憂。建議出臺新能源“綠證”制度,強化新能源的市場供給優先權。對于清潔能源電力,憑“綠證”配額可優先上網,優先出售;對于新能源建設沒有達到指標的地方,強制從其他地方購買“綠證”、交易新能源;能源消費企業必須持“綠證”配額首選新能源并以此得到國家政策優惠。
第三,推行新能源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意志。新能源發展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低碳經濟、無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大勢所趨。中國能源革命,首先是觀念革命。我們要改變以煤為主的觀念,改變低成本計算的觀念,從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來分析看待問題,真正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道路。
“綠證”制度可使清潔能源從政府補貼轉變為市場化補貼
《風能》:您的建議里談到了“綠證”概念,國家能源局前兩天發布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也提到了相關內容,有人懷疑上述政策的約束力,你認為“綠證”制度的可行性如何?
張傳衛:煤炭不可能支持中國未來的現代化發展,這一點已經在國際上達成了共識。我國曾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其中一個是在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現在,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33年,如果到那時不能將煤炭在能源方面的消費占比降到30%以內,中國難言進入現代化。雖然在上述能源局發布的政策當中,提到2020年各發電企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應達到全部發電量的9%以上,但政策是可以隨國家大政方針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
我當下提出的綠證制度,實際上是通過制度設計,催生碳交易市場,使清潔能源補貼從政府補貼轉變為市場化補貼。這將有利于推進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另外,我國應構建保障清潔電力、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完善政策、法律體系,進行清潔電力立法,用法律確定“綠證”、消納調度、補貼、配額、社會資本參與、多元辦電、分布式能源等問題。然而,能源問題作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法律做支撐,只靠紅頭文件是難以推行的,我還是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推動“綠證”制度的強制實施。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關鍵在于以項目帶動創新發展
《風能》:在廣東代表團的談論組中,您作出“讓創新創造成為中國制造新名片”的主題發言,以此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在這個過程中,您認為最關鍵的是什么?應該如何實施?
張傳衛:從大國到強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風電裝備制造業來說,要做好幾件事。第一是通過項目帶動裝備制造產業創新。當我國風電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時,兆瓦級風電機組還遙不可及,但現在中國擁有了在不同地區和風況條件下的風電技術,形成了項目帶動裝備產業的創新發展。這個有效的方法,對于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獨特競爭力是非常關鍵的。我們提出廣東進行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從而帶動海上風電技術的系統性研發,形成利用大型整機研發帶動上下游產業,從葉片、控制系統、傳動系統、發電機到原材料等到整體設計、海工設計、關鍵施工設備等。要從單一的設備制造,向整體解決方案轉型,從整體解決方案到全生命周期的價值管理到資產管理轉化,能源裝備更是如此。
第二是要支持企業建設研發平臺。不少科研、教育工作與產業脫離的太遠,學校偏向于學術論文,研究機構突出于成果,而企業需要的是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三方結合點不多。我國基礎研究也很薄弱,用于基礎研究的投入少,而用于開發設計的比重大,這是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所欠缺的地方。現在海上風電開發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應該說是由于基礎材料不行。實質上進行高端研發時,運用的平臺和操作系統都是國外的,這就要支持龍頭企業組建真正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發團隊,產、學、研共建。
第三是解決人才機制問題。企業創新活力不足的根本問題在于人才不足。人才的問題實質上是機制問題。明陽為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內部建立了合伙制度,成立了超級能源公司,讓超大型機組的技術、研發、經營人員匯集一堂,企業控股的同時,由上述人才通過自己的技術和管理能力而持有一定的股份。在2015年,明陽有6到7個公司采用了這種機制。企業內部是否能夠建立創業發展的機制非常關鍵。
第四是商業模式創新。當下單純的銀行融資,或自有資本金的開發投資,都是有瓶頸的,這也導致高端裝備制造的商業模式創新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支持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建立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公司,以及行業自己的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公司。在金融創新上,可以將保險、養老金等閑置資金引入風能行業,對其進行資產收益管理。當企業有租賃公司、保險公司、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價值和管理公司,也就是全套服務體系的時候,開發風電場所進行的投資是安全的,收益是有保障的,退出是有通道的,資產是可以轉移的。一個例子是,風電開發商大量資產沉淀,可以搞資產證券化來進行融資,光這一項措施的運用,就可以撬動資產翻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