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2016兩會結束后不久,“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在第五篇“優化現代產業體系”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制造2025”被一并提及。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戰略任務、八大保障措施,絕大部分都可以歸到供給側改革的范圍里面。離開了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談及“供給側改革”與“中國制造2025”的聯系,國務院研究室工業與交通司副司長張泰這樣講道。
“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為何離不開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怎樣助力“中國制造2025”?
傳統產業同樣可以高端“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談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中國消費者在國外買馬桶蓋、電飯煲,不少高技術裝備、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背后指向的正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提質、轉型、升級,即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移。
對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人認為就是要放棄傳統產業,轉而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新興產業固然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中國制造水平的方式,但傳統產業本身也可以做大做強,滿足消費者需求。
“大家認為紡織是一個很傳統的產業,甚至和落后、古老聯系在一起。這實際上是一種偏見,或者是由于不了解這個行業的情況造成的。這個行業既有生物技術,也有創意技術、互聯網技術,還要涵蓋很多工程技術的創新,是一個高技術的整合。比如,我們要將先進的設計軟件、先進設計理念、先進設計的形象思維結合在一起,才能設計出美麗的花型!鄙綎|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認為,傳統產業通過高新技術的改造、提升,同樣可以煥發生命力。
邱亞夫的看法得到了另一家服裝企業的印證。去年“雙十一”前后,森馬集團推出的一款限量版輕便羽絨服引爆網絡,當天即銷售1萬多件,達到總庫存的一半。火爆的原因除了它由韓國明星李敏鎬代言外,還在于它精益求精的工藝:在面料上,選用國際專利面料,高密度紗織線,保證了面料本身結構的嚴密性;在針織過程中,采用德國進口機器,120分鐘更換一次針頭,避免了大針孔造成的跑絨現象;羽絨內部材料蓬松度高,衣服的“輕”與“薄”實至名歸……
這些細節可能不起眼,卻讓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判斷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滿足了他們的有效需求。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在海外“掃貨”時大量購買日常耐用消費品,而給出的理由就著重體現在產品的質量和設計的細節:“日本的指甲刀用了十多年都還很好用”;“國外的牙刷帶毛的部分比較小,所以適合刷側面的牙齒;它的流線型設計更貼近人體牙齒的結構,刷得更干凈”……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中國企業在制造業尤其是日常消費品方面付出的努力正逐漸獲得市場的認可。根據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2015年中國購物者報告》,在26個快速消費品品類(個人護理、家庭護理、飲料、包裝食品等)中,國內民族品牌連續3年從國際競爭對手中爭得市場份額;在家電方面,根據《互聯網周刊》與硅谷動力的聯合排名,海爾、格力、美的等超越三星、索尼、飛利浦、西門子,成為2015中國10大家電品牌的前三甲。
“智能制造”滿足個性需求
輕點鼠標,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冰箱的顏色、款式、性能、結構等,定制一臺自己的冰箱;通過可視化操作,用戶可以隨時查到自己的冰箱在生產線上的位置,如生產到了哪一個工序、有沒有出廠等。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的產品制造方式,卻在海爾的冰箱無人工廠成為了現實。
“為實現大規模定制選配組合,我們工廠將100多米的傳統生產線改裝成4條18米長的智能化生產線,目前工廠內一條生產線就可支持500多個型號的柔性大規模定制,從而快速柔性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選購需求。”海爾沈陽冰箱工廠負責人表示,在準確獲取用戶定制信息后,工廠內工人只需把這些門體隨機放進吊籠里,生產線就可根據用戶定制信息進行自動檢索、自動換模。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培育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等都是未來中國制造發展的方向。而智能制造的實現則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體現了供給側改革的要求。
與海爾的例子相似,江蘇建湖的荃航閥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以互聯網思維打造的智能化現代裝備制造企業。在公司車間的各個機床操作臺前,工人們正細心有序地根據錄入系統的圖紙進行生產操作,而公司的客戶通過互聯網,就能隨時看到車間操作的全過程,完成訂單。這一切都源于公司采用的“互聯網+制造業”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推動了生產方式智能化,也使產品本身智能化,更推動產品設計、銷售、完善過程的互動,精準對接需求側。
此外,3D打印技術也體現了對用戶“私人訂制”要求的滿足。比如盈創建筑的3D打印,將裝飾構件及結構層融合在一起,水電、內外裝、家具一體化打印,既降低了施工成本,也提高了建筑質量,更能夠實現房屋建筑的個性化定制。至于像機械裝備、模具、管道、藥片、人造骨骼……這些都能按客戶需求在3D打印技術下完成。
讓民族品牌享譽世界
盡管海爾集團在智能制造方面十分出色,但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表示,中國制造不要單純地追求智能制造,而要以品牌為核心。“只有以品牌為核心,中國制造才能有更大的方向!
對于這一看法,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表達了贊同之意。對于去年初的“馬桶蓋事件”,她表示自己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品牌去掉,讓國產電飯煲與國外產品同臺競技,結果中國貨勝出。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在制造業的競爭環節,品牌塑造必不可少,只有當中國品牌享譽世界之時,中國才能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
正如董明珠所說,去年國人到日本瘋搶的馬桶蓋明明是中國制造,卻要去日本購買,近在眼前的產品卻無人問津。
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告訴記者,許多中國游客在國外商場里購買的許多產品本身也是中國制造生產的,所以有部分中國企業擁有這些產品的制造能力,但知名度并未在國內打響!八砸獙崿F供給側改革,除了中國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生產出質量過硬、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已經轉型的企業也需要更多地進行公關營銷,樹立品牌,在國內市場打響知名度!
“當前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部門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什么最重要?消費者的信任。那么,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品牌。品牌就是信心。”采訪中,趙昌文表示,面對消費者,品牌是提供優秀技術、優質產品、優良服務的信心;面對政府,品牌是承擔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價值的信心;面對投資者,品牌是能夠持續獲得良好經營業績和較高投資回報的信心。所以,品牌是企業的獨特競爭力。
保護知識產權勢在必行“為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創造法治、誠信、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撰文指出,供給側改革不僅需要企業的轉型升級、增加創新投入和品牌培育,政府也必須通過建設更加完善的創新制度體系和市場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顯著提升對知識創新的保護水平,改善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
在董明珠眼里,嚴格的專利保護,才能讓供給側能夠安心于技術研發,不必擔心山寨和抄襲,設計和制造更好的國貨精品。因此,如何營造企業競爭的公平環境、保護創新企業的根本利益,特別是有效保護企業專利、打擊侵權是她十分重視的內容。
“很多企業不愿意自己培養人,就靠高薪把別人培養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挖走,不僅挖人還偷技術,這方面我們感受最深。他們用偷來的專利去賣產品,等三年官司打下來他們已經賣了幾百萬臺,而法院最多判賠200萬元。這對他們來說偷得很值。”董明珠說。
對于董明珠所言的“專利保護”,邱光和也感觸頗深。他表示,現在光淘寶上注冊的森馬賣家就有上千個,絕大部分都沒有取得森馬授權,很多賣的都是“山寨貨”。因此,針對這種“抄襲”行為,森馬甚至會親自上陣參與打假,維護自己的創意成果。他也希望政府能夠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有更多投入,讓參與供給側改革、提升制造水平的企業可以鞏固自己的成果,不會浪費心血。
此外,李偉還表示,政府要真正放開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制造業領域;要提供配套政策和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發展。“只有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放手讓企業成為市場創新的主體,多提供支持,少進行干預,才能使我國經濟迸發出強大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