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今冬出現在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地區的嚴重霧霾,大多數人仍心有余悸,讓人聯想到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的倫敦毒霧事件。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在一些工業密集城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方式轉變的背景下,重工業正悄然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總體來說,我國的工業節能減排壓力仍然很大,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歷程。
據《2012年度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仍在持續增加。從1990年至2011年,我國單位GDP能源強度下降56%,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下降58%,節能減排取得明顯的“單位成效”。然而,在此21年間,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3.5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增長了3.4倍。2012年由于經濟發展減速,我國高耗能產業發展減緩使得節能減排壓力相對減輕,但是由于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高耗能的需求仍然較大,未來十年能源消費總量仍有進一步攀升趨勢,在基本完成工業化階段后,才能促使化石能源消費總體上趨于穩定。而且我國屬于能源匱乏國家,以石油為例,超過50%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過高對于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節能工業發展,陸續出臺了推進節能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為工業節能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節能產業在發展中還是存在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現有融資體系下普遍存在融資不暢等的問題。
改善產業投融資環境,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依靠行政性指令定向改善中小型企業的投融資狀況,一種是通過對金融體系的整體改革,從而利用“市場”優化資金配置結構。政策途徑中,近年來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出臺了多項旨在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的政策,而在工業節能領域也出臺了多個專項扶持資金;金融體系的改善方面,2012年政府報告中,明確了推進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改革,規范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健全服務小型微型企業的改革精神,緊接著批復溫州金融改革綜合實驗區,證監會也啟動了資本市場的相應改革,國家金融體系總體持續向好。工業節能產業整體的投融資環境在持續向好。
節能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上游企業提供良好渠道。近年來,節能服務產業迅速發展,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不斷增多,服務范圍已擴展到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多個領域。這種節能專項領域的投資模式不但大大加強了用能企業在節能項目上的積極性,還為上游工業節能核心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產品渠道,從而推動了整個工業節能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