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袋袋”(代代)相傳》、《以物換物,感受低碳生活》……6月15日,一場名為“節能·行”隨拍攝影作品征集活動在成都市武侯區揭曉。在征集的近300件作品中,具有校園和少年兒童元素的作品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獲獎作品《環保“袋袋”(代代)相傳》的作者是一位男童的媽媽李華偉。“前不久帶兒子去買菜,他幫著奶奶提起一只用了很久的布口袋,我就拍下了這個鏡頭,將這樣的環保理念代代相傳,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愛護我們的地球。”李華偉說,兒子所在的學校對孩子們長期開展節約理念和知識教育,兒子回家也告訴我們,要拒絕一次性白色塑料袋,多用環保袋購物。成都市第十一幼兒園教師唐清華拍攝的《低碳環保、從我做起》,記錄了該院開展的垃圾分類活動,告訴孩子們,垃圾可以變廢為寶,較少對資源的消耗。
一些獲獎者告訴記者,“小手牽大手”效應非常明顯,如孩子在學校接受了環保知識教育后,回家看見父母洗東西水開大了,會提醒大人節約用水。“從小抓”理念和趨勢也在成都市武侯區機關事務中心舉辦的“節能·行”活動中得到體現,干部職工、社會群體用隨拍攝影、微視頻等記錄下身邊與節能相關的點滴,從匯集的作品看,具有校園和少年兒童元素的作品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武侯區的這次活動只是一個縮影,正在開展的第26個全國節能宣傳周上(6月12日到至18日),我省各地公共機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節能活動,均呈現出向校園和青少年延伸的特點,引導和培養孩子們從小樹立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低碳理念和行為。如中江縣小南街小學30余名師生走上街頭,開展“感謝您不抽煙”節能低碳宣傳活動,用棒棒糖換取行人叔叔手里的煙頭;自貢一家機構則向貧困山村的五寶小校捐贈價值3600余元熒光燈,幫助同學從小提高低碳意識、認識節能產品,養成綠色生活學習的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