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灌木、草坪配植,營造立體綠色空間;爬山虎、西番蓮為高架橋披上“綠衣”;植草鋪裝搭配喬木,打造生態停車場……盛夏時節,遍布城市的一處處綠色為市民帶來了清涼。記者昨天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部門了解到,作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市以“精、細、優、美”的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條“節地、節土、節水、節能、節材”的,回歸自然的“節約型”綠化之路。
“城市綠化不是簡單地建大草坪、大面積硬質廣場,以及移大樹進城!弊蛱,城市綠化建設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城市綠化講究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滿足市民日常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與各種能源,進一步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土地、水、能源等資源是有限的,應盡量減少浪費,并高效進行利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舉例,提倡小游園、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等多種綠化形式,就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環古城河綠色廊道、主干道復層結構綠化種植、高鐵防護林、蘇州科技城屋頂綠化、內環快速路立柱綠化等“節地型綠化”項目,能夠有效發揮城市公園、河網、道路的綜合效益。他表示,建設“節土型綠化”,應保留場地原生態地貌特征,盡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大規模地形改造工程。同時利用場地原有表土,作為種植土進行回填利用,保護原種植場地生態環境,增加綠地面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質型”缺水問題卻日益突出,節水成為城市綠化一項重要課題。記者獲悉,根據“節約型綠化”要求,我市城市綠化合理配置植物類型和種植方式,選擇麥冬等鄉土和耐旱植物。同時,推廣集水技術,采用地面透氣透水性鋪裝和微噴、滴灌等節水技術設施,進行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在減少水資源的消耗、浪費的同時,也為植物生長創造了更適宜的立地條件。
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相關專家表示,“節能”是城市綠化又一項重要內容。蘇州廣泛采用建筑節能、節水技術,發展綠色建筑,試點太陽能、風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綠化技術,逐步推廣郊野公園、高速公路太陽能、風能照明、灌溉,利用反光和熒光材料制作園林小品、指示牌等。記者同時獲悉,在“節材”方面,蘇州以種植移栽苗木和鄉土植物為主,注重樹木的循環利用,減少應用人造景觀,以及造價成本較高的棕櫚科植物,并推廣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從而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近年來,鹽城大豐區臨港經濟發展迅速,節能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面對嚴峻的節能形勢,大豐區扎實推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明顯,節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加快轉型升級,企業技改不斷持續
節能減排,已成為大豐區工業企業的共識。2014年,區骨干企業聯鑫鋼鐵與上海寶鋼節能技術服務公司簽訂節能服務合同,運用新技術新設備開展各項改造,力求各項工序能耗做到行業最優。2015年,該企業實施的綜合利用發電項目一期竣工投產,年可節能3.8萬噸標準煤,達到了節能降耗、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綜合效益的目的。與此同時,該企業的高爐鼓風過濾脫濕系統節能改造項目也已完工,年可節約3800噸標準煤。
節能減排、轉型升級是大豐區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大豐區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實施系統節能改造,提高終端用能效率。在鋼鐵、造紙等重點行業推廣節能潛力大、應用面廣的節能技術,不斷推進設備更新和改造。陽光熱電開展的余熱回收利用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年可節約3000噸標準煤;金羚紙業開展的閃蒸裝置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年可節約2000噸標準煤。通過實施技術改造、加快技術裝備的優化升級,大大提升了傳統產業的工藝裝備水平,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優化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不斷提升
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必須從根本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豐區大力發展新產業,培育豐富新業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第三產占比明顯加大。
近年來,大豐區加快發展新能源及裝備、海洋生物、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開票銷售達101.5億元,同比增長32.4%,占全區規上工業比重達34.2%。同時,大豐區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去年建成并網運行風力發電項目4個,總裝機容量55萬千瓦,年平均上網發電可達7.5億千瓦時。建有光伏發電項目3個,分別是中電國際20兆瓦光伏電站、大唐5.8兆瓦屋頂光伏電站、正輝太陽能50兆瓦光伏電站,平均發電量可達0.7億千瓦時,F代服務業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大豐區現代服務業亮點紛呈,全省首家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落戶電商產業園,京東商城、航空互聯、運盛醫療等知名大數據企業相繼入駐,港口物流業、旅游業等眾多服務業板塊蓬勃發展,活力煥發。
開展綜合利用,循環發展不斷推進
秸稈、樹枝堆積如山,一臺臺抓草機川流不息,一會兒功夫,秸稈樹枝被送進了粉碎機,眨眼就變成了木屑,又送進燃燒爐中,轉化成電能,進入電網……這是記者日前在草廟鎮都市環保新能源開發大豐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該公司致力于生物質能的綜合利用,是以生物質為原料發電的新能源企業。公司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年可利用秸稈16萬噸,相當于節約6.4萬噸標煤,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約15萬噸。
綜合利用是推動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大豐區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著重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廢鋼等大宗工業廢棄物以及秸稈、垃圾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努力達到最大利用率。除都市環保新能源開發大豐有限公司外,江蘇大吉環保能源大豐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今年也已竣工,年可處理生活垃圾22萬噸。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大大節約了填埋場地,同時充分利用垃圾焚燒技術將廢棄物用來轉化再生能源,減少了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氣體排放,促進了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