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要以強化重慶、成都輻射帶動作用為基礎,以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產業基礎為支撐,建設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格局。由此,成渝城市群發展方向路徑更加清晰。
成渝城市群不是成都、重慶以及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自然布局和簡單組合,城市群能夠成“群”的關鍵,在于城市間的緊密聯系和協同互動。成渝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導向,以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大思路和大手筆,把傳統投資置換為綠色投資,從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投資和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兩個層面推動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從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相統一的角度,以“互聯網+”和綠色技術投資促進綠色企業投資、綠色產業投資、綠色園區投資和綠色城市投資,著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耕地林地濕地資源保護及征地補償標準、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等領域完善合作機制。
成渝城市群應充分挖掘都市農業的綠色潛力。要著力發展綠色動植物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黑色農業、菌類農業、設施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環保農業、信息農業等,從全域無公害農產品抓起,把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為成渝城市群的老百姓提供放心 “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肉丸子”。在綠色農業供給側的技術創新上,要形成機械技術和食物技術相結合,有機農業技術和無機農業技術結合的農業系統,實現長遠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形成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水則水,宜觀光旅游則發展旅游業的高效農業群,建設若干生態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成渝城市群要增建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著眼,成渝城市群應該加強協同,加大退耕還湖、還林的力度,成片建設森林,恢復濕地,提高這一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成渝城市群在重要水系每側形成寬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綠化帶,建設1000米至2000米寬的綠化控制范圍,構建城市群生態廊道骨架,形成成渝城市群大尺度的綠色板塊和森林濕地群,切實為城市群發展創造集約化資源利用和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環境保障。要堅決守住耕地、林地和森林三條生態保護紅線,大力推進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實施重要水源地、山洪災害易發區、石漠化地區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強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這樣才能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把成渝城市群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成渝城市群要加大根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的力度。成渝城市群要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首先就要堅定不移“把修復長江及其支流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成渝城市群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線,保護長江及其支流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尤為重要。可以斷言,成渝城市群不僅是一條有巨大潛力的經濟發展群落,更是關系子孫福祉的生態屏障。從區位和自然條件看,成渝城市群地處長江上游,有“川渝江水色,一帶濃藍碧”的美麗自然風貌,但同時生態環境也較為脆弱。比如,成渝城市群不少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土層淺薄、留不住水,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之一。因此,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事關成渝城市群的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因此,成渝城市群要加快長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做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和永續利用。
成渝城市群應根據歷史基礎和綠色技術存在的“短板”,有針對性地實現突破。綠色產品與服務供給的“芯片”在于綠色技術。目前,我國在綠色技術水平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特別是與日本、德國相比,較為落后,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和加快發展。成渝城市群應重點圍繞高效節能鍋爐、高效節能機電系統、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煤層氣及余熱利用等領域,推進重大技術和裝備示范應用,形成一批節能技術裝備基地,創新能力和裝備開發能力力爭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應該關停一批技術落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調整能源結構,建立以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減輕大氣污染。積極開發節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術、新工藝,促使更多的企業實現有害廢氣廢水的零排放。
成渝城市群應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管理。既要科學開發資源,又要切實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資源,防止在礦產資源開發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對環境的破壞。成渝城市群產生的垃圾作為城市代謝的產物曾經是城市發展的負擔,世界上許多城市均有過垃圾圍城的局面。而如今,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因此,成渝城市群要著力建設一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升再生資源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實施再制造產業化,支持舊件回收體系建設。實施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促進伴生礦產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棄物等的大規模、高值利用,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
成渝城市群應進一步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污泥處理裝置、機動車尾氣治理、天然氣開采過程高含鹽廢水處理裝置、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畜禽養殖清潔生產、高效垃圾焚燒和煙氣處理、煙氣脫硫脫硝、環保水煤漿等方面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形成一批具有技術研發、系統集成、裝備生產、工程設計和建設能力的環保骨干企業和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基地。在城市、城鎮建設及管理過程中,要切實加強污水、垃圾處理,對天然氣、供電及其他管道網絡,亦要作出統籌規劃。建立和發展環保產業,對清潔生產、環境監測、污水垃圾處理、造紙工業廢水處理、燃煤脫硫及其他廢物處理的工藝技術,應重點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