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正在“換軌”: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新動能成為實現“雙中高”的關鍵所在。
在湖北,經濟結構調整思路清晰、步伐穩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筑基培土。產業迭代上看,從新興的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到未來的商業航天、存儲器,立足當下、謀劃長遠;區域格局上看,“一主兩副”步履鏗鏘,一馬當先,不斷產生溢出效應,其他市州競相發展,發揮各自特色,打造“名片產業”。
武漢:三大產業基地站上時代浪尖
過去的一周,剛剛被國家定位為超大城市的武漢迎來一場全國性活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思科、卡巴斯基、360等全球網絡安全大咖云集武漢,縱論世界新浪潮。
群星閃耀中,“武漢軍團”實力搶眼:
安天信息的反病毒引擎覆蓋全球4億部手機,烽火通信的大容量骨干網絡監控軟件占據全國80%以上市場,深之度自主研發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全球下載量已達4000萬次……
據武漢市網信辦統計,該市已擁有網絡信息安全企業50余家,2015年企業總收入逾50億元,不少技術水平已居全球領先水平。2015年,該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178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4135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1006億元,均增長兩位數以上。
2016年以來,武漢市將商業航天、存儲器和新能源汽車三大國家級產業基地納入囊中。五到十年后,武漢將可以造飛機、火箭、衛星、“一芯兩屏”和氫能汽車、無人駕駛汽車……“這三大基地都是投資過千億的大項目,將構筑成十年后武漢最核心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其重要性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鋼鐵、九十年代的汽車一樣!痹撌幸晃唤洕块T官員如此形容。
宜昌襄陽:新興產業釋放核聚效應
在宜昌,總投資30億元的惠科電子2016年5月底投產,3個月生產液晶電視75萬臺,實現銷售收入7.5億元。以其為代表的宜昌新業態,已撐起當地經濟的“半壁江山”。
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宜昌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4%,位居中部和長江流域同等城市第一位。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貢獻了最主要的“增長力”。上半年,宜昌重點培育的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五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增長16%以上,分別實現制造業產值422.9億元、366.9億元、235.1億元、120億元、350億元。
在襄陽,7月20日,首款“襄陽造”純電動轎車東風俊風ER30正式下線。該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已涵蓋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領域,種類齊全,走在全國前列。
上半年,襄陽市的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545億元,同比增長29.4%。預計到年底,襄陽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30萬輛,全年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將實現產值120億元。
多極:轉型升級齊唱發展曲
在黃石,上達電子斥資25億元興建制造基地,2016年銷售收入逾3500萬元,良品率已超過深圳工廠。在其周邊,總投資33億元的滬士電子、投資10億美元的臺灣欣興電子、投資7億元的西普電子、投資36億元的定穎電子等企業,共同繪就了黃石“中部硅谷”雛形。目前,黃石PCB(印制電路板)產業產能總規模達2000萬平方米/年,正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后國內第三大PCB產業集聚區。
在恩施,第三屆中國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剛剛開幕。目前,恩施已建成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280多萬畝,形成硒蟲草、硒靈芝、食用菌、茶、蔬菜、雜糧、藥材、保健品等十大富硒產業群。到2020年,恩施富硒產業綜合產值將達到700億元,初步建成富硒產業要素聚集地、富硒產業創新策源地、富硒產品標準制定地、富硒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富硒特色文化傳承地。
在潛江,15年精耕細作的小龍蝦產業已變形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的三棲“明星”,龍蝦產業鏈正在由年產值200億元向1000億元邁進。“中國小龍蝦之鄉”正在書寫中部地區中小城市謀求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發展的市場傳奇。
創業創新,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各顯神通,精彩紛呈。在增速換擋、換軌超越的關鍵期,湖北新動能馬力十足、愈發強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