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改革目的是為建設一種生態環境,大家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從國際電改的歷程看,有兩個主要背景。
(1)在煤電過剩、工業化進程背景下的電力體制改革。改革前,由于社會效益在發電側得不到體現,社會對電力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嘗試用市場化來解決此問題。
(2)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的發展為動力催生第二輪改革。新能源和智能電網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改革的動力和強度要弱于第一次。
中國處于“十三五規劃”初始年,面臨著產能過剩、電力需求下降、火電效益不高等問題,面臨電力上下游之間的矛盾、電網運行矛盾、電力與電源矛盾、電價與市場化之間的矛盾。改革和規劃必須對電力和能源系統重新再認識,以建立新的能源生態為目標推動改革。
一、對能源系統改革方向再認識
中國能源問題最大的任務是,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實現這個承諾非常困難,我們面臨著各種矛盾,比如能源效益低下、火電相對過剩、調峰機組嚴重不足等。
此外,電網企業所倚重的特高壓和大電網輸送與新能源發展存在矛盾,接下來仍然讓個別企業決定社會投資、能源成本等不利于對新能源發展,必須要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這些問題。
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明確提出構建新型能源系統要以調結構、補短板和提質增效為主線。
1、調結構:調整供應側、電網側和消費側結構。
2、補短板:目前,電力市場最大短板是機組調峰能力嚴重不足。電力市場新老矛盾并存,“老矛盾”是電力消費結構調整,增大峰谷用電差,電力調節能力減弱;新矛盾是“新能源裝機容量增加”。新老矛盾令電力市場無法再依照原有辦法調峰,發電機組調峰意愿下降,需要用市場化手段解決這一問題。
3、提質增效:改變原有的電力生態,電力行業上中下游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如電力流向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互通。
本次電力改革就是讓能源系統效率提高、調峰能力增強、需求側響應提升,實現生產供應、多源互補和智能電網等互相協調。最近國家力推配電網的建設,這不僅關系到電網的投資組成問題,與電改工作直接相關,涉及能源融資、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多元互補等。
能源效率提升離不開智能電網改造,智能電網應該同時存在于發電側、輸電側、配電側和用電側。智能電網在配電側應用空間很廣,通過改造可以將大電網和中端低壓配電網結合、輸送安全和控制安全結合、大電網和低壓電源配網結合、微電網與大電網結合。
二、未來電改方向:多源化、多樣化
電力改革的方向是多源化和多樣化,改革雖然艱難但不可逆轉。
1、電力供應多源化。改革目的是讓能源供應類型多源化,煤電、氣電、水電、風電、光伏、垃圾發電、煤層氣發電等重新定位,互相補充、互相支持。
2、供應以集中和分布相結合。目前我國能源供應以集中式為主,分布式將是新的供應形式。分布式尚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國家支持,通過電網改造使分布式和集中供電和平相處。
3、交易品種多元化。除電力能量交易外,電力現貨、輔助服務市場應該快速建立。
4、交易方式多元化。電力市場將以分散式(中長期交易)和集中式(現貨交易)相結合
5、投資對象多元化。增量和存量是一個蹺蹺板,未來電網增量、存量市場一定會逐步消失。
從未來電網組成看,由三部分組成:(1)公共電網(2)多元化配電網(多個主體投資的配電網)(3)微電網(獨自或多個主體投資,對應用戶終端)。
配網是核心資產,決定售電公司的競爭能力。我認為,未來發輸配售不一定會全部分開,但會以不同環節的市場屬性作為依據進行改革。比如配電是自然壟斷型業務,售電側則是市場化經營,顯然這兩側市場屬性不同,電力市場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后理應分開。
三、電改加速的五個特征
最近電改進展很快,原因是中央對電改進度不滿意,中央督導組督查后電改速度明顯加快。
1、計劃電量將成為歷史。近期,國家發改委頒布《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一旦這個文件正式實施,會對市場產生很大沖擊。電力市場不再區分計劃電量和市場電量,發電側、售電側均推向市場,跨區、跨省電力交易也將逐步放開。
2、京津冀市場博弈進入白熱化狀態。京津冀電網是以保護北京和天津為核心的緊密型電網,不同于其他區域以省為核心的松散型電網從物理電網角度來看具備改革條件。再加之京津冀的特殊地位,京津冀電力市場一定會建立,并且不可逆。
3、輸配電價核定不是改革障礙。一些電改試點地區輸配電價尚未核準,一些地區將購銷差價作為輸配電價,可以簡單核定價格,邊摸索邊調整,重點解決在其他問題上。
4、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將快速建立。
5、需求側、社會資本等對電改響應程度高。
問答環節(Q/A):
Q1:目前配網側的智能化比較落后,改造空間是不是非常大?
A1:配電網分成高壓配電網和低壓配電網,高壓配電網由電網投資建設,新增工業園區配電網向社會開放。用戶側配網改造需求很大,諸如負荷預測、遙感、遙測、遙信等都是空白。
Q2:輔助服務市場和調峰市場的需求是不是非常大?
A2:輔助服務和調峰市場不是需求問題,這兩個本身就應當是電力市場的組成部分,只不過大家尚未意識到。在國外,有些煤電企業不承擔日常基礎發電,而是去調峰。如果技術掌握的好,參與調峰的盈利比較可,電網側和用戶側都需要輔助服務市場和調峰市場。
Q3:目前國家政策認同發配售一體的售電模式?
A3:簡單將發配售切塊是不對的,目前看在電力市場培育階段,政策允許發配售一體的售電公司存在;一些地方電力公司(如廣安愛眾)擁有自己的發電廠、配網、和售電公司,擁有發配售一體化的條件;大型發電公司也希望通配網搶用戶,而不是簡單地服務用戶。過去,地方電力公司只能通過躉售電,對自己電網內用戶供電;改革后可以開拓其他區域用戶。
Q4:大量電力市場化交易是否會對電網調度和交易系統產生較大沖擊?
A4:總體來說,大量的市場交易電量對電力交易和調度系統影響較大。過去電力調度是在計劃內進行,現階段調度需要平衡計劃電量和市場交易電量,需要考慮需求側的電量需求。通常情況下,電力交易和調度應當由市場第三方完成,但現階段售電獨立仍然有難度。
Q5:現在交易中心是不是電網全資子公司重要嗎?
A5:國家政策明確交易中心不能盈利,是否為電網全資公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易規則。交易規則由交易管理委員會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管委會能否成為決策者、政府能否真正做好監管是關鍵所在。
Q6:按照市場規則,電網一定會成立售電公司,不會放棄售電業務,那么電網成立的售電公司、發電企業的售電公司和第三方獨立售電公司關系是怎樣的?
A6:在電力市場經過一輪培育后,電網成立的售電公司將進入市場。未來,電網成立的售電公司、發電企業售電公司和第三方獨立售電公司將在同一規則下并存,可能承擔保底服務。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將會受到電網售電公司的沖擊,基于多年電力市場運營經驗、人才儲備和大量數據支撐,電網公司售電企業將成為某個區域的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