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思想觀念不夠解放,基層地方黨委和政府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適應引領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這影響了東北地區內在發展動力的形成,嚴重制約了東北地區全面振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著力鼓勵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指導意見、政策導向和項目指南。貫徹落實《意見》,東北三省需要認真分析本省在產業結構、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具體短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看,東北三省經濟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其中,吉林省工業增加值穩步提升,已經與全國同步;遼寧省工業負增長態勢尚未扭轉,且波動較大;黑龍江省工業呈現上升態勢,但仍處于低速運行狀態。因此,東北三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應分省精準施策,否則會因省情差異較大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對于遼寧省而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應是防范制造業快速衰退風險,在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上求得突破。“十二五”期間,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逐年下滑,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別為14.9%、9.9%、9.6%和4.8%,2015年更是下滑到-4.8%。受工業快速下滑影響,2015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了3.6個百分點,服務業占比上升了3.3個百分點。遼寧省是老工業基地,當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服務業占比快速提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結構高級化的趨勢,但工業占比下降隱含著作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源泉的制造業“空心化”風險。實際上,因高效率的工業占比下降、低效率的服務業占比上升而產生的結構性減速,正是導致遼寧省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進一步從工業內部結構看,一直以來,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工業的支柱,也是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驅動器。但整個“十二五”期間,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并不理想,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比重過低,產業布局比較分散,龍頭企業數量不足,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因此,振興遼寧經濟的關鍵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智能制造為引領,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內生動力,通過加強與世界創新型企業合作強化外部動力,盡快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整個制造業發展。
對于黑龍江省而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應是努力破除“資源詛咒”,進一步推進工業化進程。從三次產業比例看,2015年黑龍江省第一、二、三產業占比分別為17.5%、31.8%、50.7%。從近5年的趨勢看,農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降反升,呈現一定程度的逆工業化趨勢。因此,黑龍江省的關鍵問題不是工業“一柱擎天”,而是工業化進程深化不夠。在工業內部,黑龍江省嚴重依賴能源產業,能源業占全省工業比重最高達73%。2015年1—8月,在工業大行業中能源業是唯一負增長的行業,下降了3.8%,負向拉動經濟增長2.2百分點。因此,黑龍江省應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不斷提升工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同時,要不斷優化工業和農業內部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應著力擺脫依賴能源業的現狀,努力破除“資源詛咒”,優化工業結構,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業。推廣“互聯網+農業”,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造新型原料基地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
對于吉林省而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應是改變經濟結構雙重“一柱擎天”問題,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2015年吉林省第一、二、三產業占比分別為11.2%、51.4%、37.4%,近5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高于50%。因此,東北三省中吉林省工業“一柱擎天”問題最為突出。在工業內部,汽車制造業是優勢產業,存在工業內部行業結構“一柱擎天”問題。這使得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汽車制造業的“臉色”。面對雙重“一柱擎天”的結構,吉林省必須大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方面,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提高工業競爭力,既要全面提升汽車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又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同時,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把支柱產業變成主導產業,把單一產業變成產業群,把產業鏈變成產業板塊,從而改變雙重“一柱擎天”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