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13日抵達馬拉喀什的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出席在“中國角”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時表示,《巴黎協定》成果來之不易,需要各方共同維護和落實。
一方面,他強調,中方會承擔應有的責任:通過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方將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適應和減緩項目,組織人員培訓,贈送節能及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設備,支持編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規劃,推廣氣候友好型技術等,為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
另一方面,他也期待馬拉喀什會議在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問題上取得成果。其中,其特別呼吁發達國家明確至2020年每年1000億美元長期資金承諾的出資時間表和路線圖,并提出與2020年后進一步行動相匹配的資金支持計劃,確保氣候資金規模的持續擴大。
氣候作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對于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也是非常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綠色發展幾乎成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對策之一。而力推氣候談判多邊進程,引領全球加速向低碳發展轉型也成了中國應盡的國際義務。
去年6月,中國提交《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展現了中國低碳發展的新藍圖。其提出2020年至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中國用自身行動,成為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雖然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識,但多邊談判進程艱難曲折,各方利益博弈也相當激烈復雜。圍繞落實《巴黎協定》,各方在一些技術細節上仍存分歧。但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應承擔更多義務。
此次馬拉喀什氣候大會,就是對《巴黎協定》19頁內容的細節擴充。而中國派出了陣容龐大的代表團,也正是希望與會各方“鞏固、保持和發揚”巴黎氣候大會談判形成的合作共贏氛圍,建立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從何而來?就像解振華所說的那樣,就是過去大家做的決定、取得的共識必須要落實,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做出的承諾必須要兌現,這樣大家才會對今后談判的結果有信心。特別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希望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氣候支持,從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完成減排目標,實現全球的綠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