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業內專家預計,明年財政政策在大力發展PPP、上調赤字率、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將更加積極,進一步助力經濟企穩。
PPP助力基建穩增長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加寧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會讓財政的可持續性面臨問題。隨著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但支出快速增長,尤其是民生支出快速增長,而民生支出最大的特點就是剛性特征,只能上不能下。
財政部數據顯示,1月至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250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5839億元。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閆衍認為,從該數據看出,未來或面臨進一步收入放緩和支出增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資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明年基建投資可能繼續放緩。
“作為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之一,基建投資在今年下半年的狀況不好。”光證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遠低于上半年水平。從基建投資融資狀況看,下半年基建投資資金來源處于本世紀初來最困難狀況。目前基建投資融資來源是負增長,與基建投資增速間存在巨大缺口,基建融資增速遠不及基建投資增速,表明現在基建投資面臨融資瓶頸。如果融資瓶頸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緩解,明年基建投資將在今年下半年較低的增速水平上進一步下滑。
“當下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基建投資缺錢,加上民間投資掙不到錢沒有積極性,所以節節減速,甚至往外轉。今年前10月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量同比增長53.3%,已超去年全年對外投資總量!眹倚畔⒅行慕洕A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2017年基建投資能否穩定,除財政支出支持外,PPP項目等進展情況也將發揮較大作用。
據申萬宏源研究統計,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PPP落地規模達到1.56萬億元,落地率為26%。預計明年有望加快落地,落地規模較2016年顯著擴張。按照PPP項目周期,2017年PPP落地規模將顯著高于2016年,預計為2萬億元至3萬億元。
另外,預算內資金不足也將制約財政政策發力,而PPP則可以吸引良性民間資本參與。12月初,中國PPP基金與9省區分別簽署合作設立省級PPP基金協議,基金總規模437億元。包括具體PPP項目164個,項目總投資額5900億元。
財政部也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督促中國PPP基金落實政策定位,充分發揮引導撬動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促進PPP項目規范運作,推動我國PPP市場健康發展。
赤字率可適度上調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財政赤字率反映的是財政配置工具對經濟總量的影響,赤字水平高低表明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并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紅線標準。今年財政赤字率上升至3%,計劃赤字規模為2.18萬億元,1月至11月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為14.83萬億元和16.58萬億元,財政赤字接近1.76萬億元,仍有4211億元赤字資金沒有使用,財政收支狀況健康。
“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需擴大一些財政赤字!眹鴦赵簠⑹、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表示,明年財政赤字或繼續擴大。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表示,從赤字率來看,目前整體債務率和赤字水平仍有上升空間,還可適度擴大赤字率。當下政府整體狹義債務率不到50%,相較部分西方國家要低,如德國債務率就處在70%至80%之間。
趙慶明認為,現在必須打破維持3%赤字紅線思維,若赤字率維持在3%,實際上債務率是在收窄,相當于去杠桿。若明年我國經濟增速要保持在6%以上,那么對政府來說應加杠桿,尤其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資金使用效率比地方政府要高一些,且具有很強投資作用。如果政府加杠桿,政府赤字率應會超過GDP增長率。
徐高也表示,明年應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舉措,預算內赤字有進一步放大空間。地方債置換的規模還要進一步加大,且要考慮把地方政府增量的債務需求,納入地方債置換口徑中。另外,國開行財政性、準財政資金也要加大力度。在此背景下,通過財政發力進一步穩住基建投資融資,保持基建投資平穩增長,以起到穩增長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目前財政赤字率已到3%,明年至少應延續該水平。如果有必要,適當提高一些也未嘗不可。此前我國注重不超過3%的赤字率,但在引領新常態的新階段,有必要打破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框架,研究更靈活而積極審慎地掌握赤字率和防范風險的調控要領。
對于赤字率究竟設在多少合適,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汪德華認為,一方面要考慮政府財政風險,另一方面要考慮現在實體經濟需要。積極財政政策除在官方赤字率中有體現外,還有其他手段,包括財政存量資金、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專項債、政府性產業資金等。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業內人士表示,盤活存量、減稅降費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等在明年也被寄予厚望。
趙慶明表示,從財政支出端發力有兩個方向:其一,在促進創新方面,未來增長動力在于創新;其二,民生方面,在基礎設施投資上,應多放開對民間資本投資。政府將所節約的資金用于二次分配,投向教育、醫療和養老等補貼方面。
在財政資金運用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明年的重點除傳統扶貧方面外,要想方設法用“四兩撥千斤”的邏輯去幫助相關領域投資增加。比如,在基礎設施投資上能否有一些創新。“財政上撥一塊錢,或用財政資金來擔保,就能拉動四塊錢、五塊錢,甚至帶動更多資金進入,光靠財政資金去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財政應起到杠桿、放大和擔保作用!
而對于財政存量資金和沉淀資金的使用,湯敏認為,有些財政資金使用緩慢,主要是因財政資金有嚴格規定,“打醬油的錢不能打醋!币虼耍屗`活使用變得更有效一些,讓基層有更多發言權。如果看不清某個村、某個縣或某個地方到底需要“醬油”還是“醋”,就要把財政決定權下沉一些,這樣的效果或會更好。
另外,在減稅降費方面,連平認為,2017年減稅應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首要任務。今年1月至11月財政收入增長5.7%,低于經濟增速。在經濟緩中趨穩、經營效益下滑背景下,當前企業稅費負擔較重,制約經營發展。在今年全面推開營改增降低企業稅負的基礎上,明年要繼續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
連平建議,可適當降低工商業增值稅稅率,推進各項稅制改革,對部分新興產業、轉型升級較好的企業定向提供稅費優惠。降費空間較大,比如繼續降低社會保障費用,清理兼并名目繁雜的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短期來看,減稅降費將直接減少財政收入,但從中長期看,能激發企業經營活力,提升經營效益,擴大征稅基礎,有助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
汪德華認為,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要兩者并重。其一,在城市地下工程、環保等薄弱環節的支出要適度增加。其二,有些稅費可以降,但相應支出不能減少。比如社保類繳費,必須要與社會保障改革結合在一起,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使這方面稅率有所減少。另外,一些政府性基金收入,全國范圍內即使把土地出讓排除掉后還有一萬億元,有些是沒有必要收的。其三,稅制改革,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這部分的作用會慢慢發揮,減稅功能會越來越更明顯。
宗良: 應更加重視經濟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彭揚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新常態下,要更多關注我國是否有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提高經濟發展效益,實現我國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化。整體來看,明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空間。要繼續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好的條件。
重質量而非速度
中國證券報:此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2017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定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這說明了什么?
宗良: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到中高速。中高速并不是簡單地要多高速度或多大空間,而是在一個合理區間內。在此過程中,要落實新發展,更多關注我國是否有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如果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即使有高速度也不要。希望速度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更多是要讓新經濟內容增加。在此過程中,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把整個經濟發展效益提高,實現我國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化。
中國證券報:中國銀行最新發布的報告預測2017年我國GDP增速為6.7%,是如何預測所得出的?
宗良:整體看,明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空間。按照今年經濟增長速度,假設是6.7%,預示著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只要保持在6.43%以上,“十三五”目標就能實現。這樣的話,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相對來說就有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不像原來必須在6.5%以上,現在保持在6.43%以上就可以。未來幾年可以保持在6.5%左右,這是執行目標,但在執行時可略微朝前趕。
2017年我國GDP增速預測為6.7%是綜合考慮三大需求合理的平衡:其一,出口有望取得一定好轉;其二,消費基本維持合理水平;其三,投資相對平穩。三大需求基本平衡,為經濟增長奠定較好基礎。同時,如果供給側改革的推進能取得進一步成效也會創造更好條件。其中,“一帶一路”是關鍵環節。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會開拓相應的海外市場、為工業企業提高效益奠定一定基礎。
中國證券報:當下經濟已探底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宗良:“十三五”期間經濟能保持在6.5%左右或6%到7%的水平,就是一個很好的增長速度!笆濉焙螅鲩L速度甚至有可能再降一點。關鍵在于保持一個合理增長速度情況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而不是簡單地看幾個數據。未來應更多看經濟質量,如果我國能在一些顛覆性技術中取得重大突破,比如5G技術、石墨烯、量子通信和核聚變等技術,一方面經濟速度會快一些,另一方面即使不快也不會著急。
如果我國未來能在這些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中取得突破,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我國潛在增長率,而潛在增長率變化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底”也在發生變化。如果這種情況沒有變化,那么“底”就和現在的差不多。因此所謂的“底”在不同情況下并不一樣。我們能站在技術創新的前沿,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又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平穩的經濟增長,這一點才是中國未來走在前列的關鍵。
政策助力轉型升級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明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
宗良:目前情況下,我國總的目標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可以概括出政策的基本導向。首先,財政上是積極財政政策,在支出上更加有利。稅收上適當下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貨幣政策來說,保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太寬松會壓低匯率。
其他政策上,比如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有機配合,從全球化角度看,如“一帶一路”;從國內看,比如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和東北振興。另外,要在合理范圍內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中國證券報:明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注意什么?
宗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去掉了一些低端產能。PPI在54個月后開始慢慢回暖、逐漸變正,這種趨勢可能持續。但此時容易出現一種傾向:既然改革出現效果,其他的就不用進行改革。不能因取得一定成效就不進行改革,要堅定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去掉低端產能,不斷實現高端產能轉型升級。
在2016年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明年更有條件推進轉型升級。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中的低端去掉、提升高端,在一個較高的階段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匹配,這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好的條件,既可以實現短期穩定,又能解決長遠的轉型升級問題。
(宗良,博士,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中華博士會副會長。近年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世界黃金協會等多項重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