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多”是藏語的音譯,原意是“一千人聚集的樣子”。相傳,來到這里的第一個人是一位活佛,跟隨他的一千信眾也從此定居在這里。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雪吾村恰好也有一千左右居民,然而卻沒有傳說中那樣美好的眷顧,截止2017年最后一次統計,330戶居民中尚有117戶貧困戶。
“落格書記,明天就是賽馬節了,村里的人好多都外出觀禮了。”跟隨國網玉樹供電公司的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落格才仁來到雪吾村,正要外出的村民熱情的打著招呼。每年的7月25日是青海省玉樹地區藏族百姓的傳統節日——賽馬節,每到這個時候藏族百姓都要聚集在草原上,載歌載舞,賽馬豪飲,慶祝節日。
大高個、大塊頭、大眼睛是國網玉樹稱多縣公司經理落格才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快過節了,我去更尕尼瑪家看一看。”
90年在稱多電廠參加工作的落格才仁注定以電為媒,為鄉親們服務。 2004年在洪水搶險中他七天七夜不眠不休,人生中第一次被評為“優秀黨員”。2016年換上了國家電網的工作服,不變的是黨員本色。從2016年7月被組織委派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對雪吾村每一家每一戶都了解得像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東家的孩子上不起學,落格才仁是資助者也是負責心理疏導的長輩;西家的老奶奶獨自在家,他帶領黨員服務隊幫著修葺房屋、整理家務;南家的大叔家里電氣故障,他帶著工作人員義務搶修;北家的青年待業在家,他利用一切能聯系的信息幫著找工作……
與落格才仁結為一對一幫扶對象的更尕尼瑪的右腿曾受過三次不同程度傷害,落下終身殘疾,妻子又患有慢性肺病、肝病,沒有勞動能力,家中四個孩子,最大的初中還未畢業,是雪吾村典型的因病、因殘致貧困難戶。加上不懂漢語,又不具備其他的謀生技能,一直逃脫不了貧困的夢魘。
家徒四壁的更尕尼瑪家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藏族風情畫卷中顯得格外窘迫。第一次來到這里,落格才仁當即捐出身上全部的錢,2017年還一次性捐助了7000元。此外,他還組織黨支部的其他黨員,帶頭按季度為貧困戶們捐錢捐物。“黨員就是要起到帶頭作用,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到現在,自己到底捐了多少錢和物,落格才仁也沒個數。
更尕尼瑪家里和很多牧民家一樣,專門空出一面墻,貼著國家歷屆領導人的照片。照片下面就貼著和落格才仁的結對認親卡。“去年扶貧項目上發的小牛長的怎么樣了?家里的面和油還夠不夠?孩子的學習一定要抓緊,等畢業了,工作的去處我都想好了。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日子肯定一天天會好起來的……”落格才仁和更尕尼瑪用藏語交流著。臨別的時候,更尕尼瑪拖著病腿一直送我們到路上,這個同樣高壯的漢子握著落格才仁的手紅了眼眶。
脫貧之路一家親
作為一個老黨員,落格才仁深知“輸血”不如“造血”。就在2017年,在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的支持下,國網玉樹供電公司優先為貧困村完成了農網改造升級工作。動力電來了,村民們不僅用上了穩定的電,還能在村子里榨油、磨面,村民們再也不用肩挑手抗的去鎮上換油換炒面了。“國家電網的大電網進來以后,鄉親們都用上了電。線路也都改造好了,管理也更規范了。這就解決了扶貧中最大的問題。”身材魁梧的落格才仁見證了玉樹電網從無到有,從簡陋薄弱到智能現代的迅猛變化。
特別的是,村里的榨油坊和磨面坊都不收錢。“機器是國家給的,電是供電公司給拉來的,糧食都是鄉親們自己種的,我們不收錢。”磨面坊店主巴松介紹道,樸實的村民就像一家人。
“你們看,山坡上都是今年新種的青稞。今年還種了15畝油菜、10畝土豆,種子和技術由扶貧工作組支持。在這里以前還從來沒種出過油菜和土豆。”落格才仁指著村前村后的土地介紹道。
順著他指的方向,油菜花在藍天白云、白塔經幡前裝飾著一抹濃郁的檸檬黃,挺拔的電線桿守衛在轉經長廊一側,綠油油的青稞麥浪一路延伸到了山邊……雪吾村脫貧摘帽的日子舉目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