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進入到征求意見階段,出臺腳步臨近。據悉,新能源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未來發展重點鎖定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四大產業。
“十二五”時期我國新能源產業鎖定了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四大產業。在產業規模規劃上,核電和風電可伸縮空間較大,目前還不十分確定。而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較為確定,即未來5年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和1300萬千瓦。其中,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較2010年增長160%,這個目標數字超過了風頭正健的光伏裝機容量。
生物質發電指的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把生物質原料轉化成現實可以利用的能源形式,然后將這些能源形式轉化為電力。常見的生物質發電主要包括秸稈發電、垃圾發電、沼氣發電、玉米、蔗渣、木糠發電等。從規劃目標來看,生物質能發電有望成為新能源產業變局重頭戲。有關專家指出,與光伏相比,生物質發電更具成本優勢,這是導致其風頭正勁的重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推算,1300萬千瓦發電裝機容量意味著要增加500至700個生物質能發電廠,一年要建成100多家生物質能電廠。
“受日本核事故影響,核電發展的安全性更受重視,由此可能會影響其發展的速度。”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分析指出,生物質能發電成本低而太陽能發電成本高,是導致生物質能未來5年發展更快的主因之一。
目前,生物質發電成本在每度0.7元左右,而太陽能發電價格在每度1.5元左右。而且,“生物質能除發電外,還有多種用途,可以氣化、液化、固體成型燃料等用途。”周鳳起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全力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相關部門已經確定了一些重大行動和重要支持政策。其中,目前國家發改委正組織編制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計劃出臺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工作方案,并有意推進大型自動化秸稈收集機械研發與推廣,以求為生物質能發展鋪平道路。此外,有關部門還將推進燃氣內燃發電機組等關鍵設備的研發,以及大型生物質氣化與凈化成套設備等產業化。
目前國家出臺了全國統一的農林生物質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標準(0.75元/千瓦時),提高了上網電價后,大部分生物質能電廠均可實現盈利,此舉可大幅緩解行業內普遍虧損的狀態。但生物質發電成本較高,單位建設成本一般在9000元/千瓦左右,而火電建設成本在4500元/千瓦左右,小型水電、光伏發電、風電建設成本均為8000元/千瓦左右,只有核電建設成本在1萬至1.2萬元之間。
同時生物質發電原料具有運輸半徑限制,一般不超過80-120公里,否則運輸成本的上升會導致生物質發電經濟性下降;生物質發電原材料短缺,燃料成本大幅上升,降低了生物質電廠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以稻殼為例,其價格一路狂奔,120元、180元、240元,最高峰達到每噸460元;麥秸稈到廠價也都接近300元。
目前,生物質發電的四項收入來源--發電收入、政府補貼、CDM收入、賣鉀肥收入中,即使加上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臨時電價補貼等收入;國內一些生物質電廠的供電熱效率還不到20%,在此情況下,生物質電站每千瓦的基本建設費用是目前先進大電站的2倍,建設能耗和基本建設資金分攤到單位發電量上就比較高。
專家認為,生物質發電是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方式,有關部門應根據《可再生能源法》、《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盡快落實農林生物質發電增值稅即征即退和所得稅減免的優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