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關村氫能發展論壇在北京房山區舉辦。房山區發布了涵蓋氫能供應能力、車輛推廣規模、減少碳排放、產業鏈規模、加氫站建設等方面的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在2030年之前,建成京津冀區域安全優質優價氫能保供基地、國內一流的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汽車高端裝備和關鍵材料產業化基地與應用示范區、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創新區。
《北京市房山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指出:2023年前,依托燕山石化、環宇京輝氫源供應能力優勢,基本建立以房山區為核心的京津冀供氫網絡,制氫規模達70噸/天,具備圓滿完成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保障任務的實力;構建多種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場景示范區,示范規模達到500輛,建成加氫站7座,培育并引進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10-15家。
2025年前,建成覆蓋京津冀區域的供氫網絡,探索氫能應用體系建設,廣泛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等多領域多場景規模應用,建立較為完整的燃料電池汽車裝備產業鏈。制氫規模達100噸/天,示范氫燃料電池車輛規模超過1000輛;建成加氫站15座;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培育并引進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達到50家;實現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裝備產業鏈規模達到60億元,減少碳排放20萬噸。
2030年前,累計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汽車2000輛左右,建成加氫站30座,實現液氫、液氨產業化應用;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達到100家,力爭實現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鏈規模達到100億元,減少碳排放50萬噸。
全文如下:
北京市房山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
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是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必然選擇,是順應全球汽車產業生態變革趨勢、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革命升級的重要舉措。
房山區是京津冀區域重要的氫源供給基地,具備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是房山區順應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推動化工產業、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對搶占未來能源與汽車產業創新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打造并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30年。
一、產業發展背景
(一)國際產業發展形勢
氫能是清潔、高效和安全的二次能源,可實現電、氣、熱等不同能源形式的相互轉化,在交通、工業、建筑、發電等領域可發揮積極作用,是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戰略方向。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將氫能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將氫能作為未來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計劃2030年部署120萬輛以上燃料電池乘用車及運輸車;日本計劃2025年普及2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2030年實現氫能源發電商業化應用;韓國在2019年初發布氫能經濟發展路線圖,計劃在2025年將所有商用車轉向氫能,到2030年綠氫使用規模達到70%;歐盟計劃2025年基本實現燃料電池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建立相對完善的分布式氫能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建成至少40GW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年制氫量達到1000萬噸。
燃料電池商用車等多領域示范運營在全球多地開展,成為多國構建“零排放城市”的突破口。截至2020年底,全球建成的加氫站超過450座,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3萬輛。北美投入應用的燃料電池叉車超過3萬輛,德國開通全球首列商用氫燃料電池城際列車;日本、韓國、德國等已部署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超過50萬套。當前,氫能與燃料電池初步實現產業化,全球化的產業鏈體系已基本建立。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汽車廠商經過多年的關鍵技術攻關、考核驗證和商業化示范,基本解決了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電堆到整車的核心技術問題,整車性能接近傳統汽車水平已開始探尋建立成本最優的商業化體系;以松下、東芝、Bloom Energy等為代表的企業積極開展了燃料電池戶用熱電聯供系統、固定式電站等分布式應用領域布局,相關產品已在國際范圍實現規模化應用;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的氫氣制備與供應技術不斷突破,為大規模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基礎。
(二)國內產業發展形勢
我國高度重視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以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為牽引,將氫能作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
2020年9月,財政部等五部委印發了《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積極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已初步構建較為完善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鏈,基本實現產業各環節關鍵材料、部件等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示范應用和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自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來,我國以商用車為主的示范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在公交和物流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推廣運營經驗。
在相關政府、重點企業的大力推動下,截至2020年底,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達7400輛,建成加氫站118座。全國多個省市已開始積極規劃布局,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已初步了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
2020年,全國共有40多個地方政府發布了產業發展規劃與支持政策,涉及加氫站數量超過1000座、燃料電池汽車數量超過25萬輛。北京市于2020年9月發布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推廣1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目標。北京是國內最早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研發和示范應用的地區之一,擁有實力雄厚、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優質企業,人才資源儲備豐厚,研發實力和產業基礎厚實,氫源保障供給多元,產業鏈條完整。當前京津冀三地協同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布局,具備產業與經濟結構互補性強,行業主體集聚的優勢,以冬奧會、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等重大示范應用為牽引,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二、發展基礎
房山地處北京市西南,位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是首都輻射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重要節點。2012年房山區被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重點打造良鄉組團、燕房組團、竇店組團為一體的示范區,形成了以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為核心的高端制造業和以納米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為房山區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文旅融合和貨運物流等豐富應用場景為產業應用與示范推廣提供了廣闊空間。由于傳統化工企業聚集、貨運車輛集中,房山區仍面臨著較大的環保與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區域能源和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氫能與燃料電池作為清潔、高效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是房山區進一步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與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技術創新要素儲備豐富
房山區作為北京市的產業化基地與創新驅動新引擎之一,依托良鄉大學城,可充分鏈接北京的科技創新、先進技術等優勢資源。產業研發基礎方面,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制備、系統集成及智能化控制等關鍵技術方面具有深厚研發基礎;標準檢測體系方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特檢院、中國科學相關院所等機構、行業組織、標準化委員會,長期支撐并引導了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產業人才資源方面,北京市具有一批扎根行業多年、具有較強研發實力的領軍專家和科研團隊,分布在科研院所、國央企、高新企業等相關機構。
(二)氫能供應體系優勢明顯
房山區是北京市目前唯一具備氫能制儲運加完整供應體系的地區。制氫方面,目前氫氣產能達到3,300Nm3/h,其中,燕山石化已建成年產氫氣1,440噸的工業副產氫氣提純項目;環宇京輝具備氫氣產能近1,000噸每年,純度最高可達99.99999%,長期為航天、電子、醫療等行業領域提供超純氫氣源。氫儲運方面,環宇京輝擁有北京最大規模的具有氫氣運輸資質的車隊,長期為北京周邊和張家口地區供氫,運輸與安全管理經驗豐富。加氫站建設方面,新材料產業基地和高端制造業基地2座加氫站已建成,加注能力均達到500kg/天,并進入試驗運營階段。此外,房山區依托氫能供應優勢,布局液氫、有機液態儲氫等技術,聚集了多家氫能供應領域先進企業,為氫氣的長距離、大規模運輸奠定基礎。
(三)產學研用平臺逐步構建
北京理工大學在催化劑、質子交換膜、儲氫材料、氫氣提純、氫安全等領域技術研究實力位于國際前沿,相關技術已在軍工、軍民融合領域應用,有較強的科技成果轉化潛力。環宇京輝氫能孵化器獲批中關村硬科技孵化器,與億華通、新研氫能合作共建的電堆檢測實驗室已建成開展工作,北理工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聯合實驗室、清華公共電堆檢測平臺等研發機構簽約入駐,燕山石化與中科院過程所聯合成立碳中和綠色技術聯合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平臺逐步構建。相關平臺為科技成果在房山本地孵化并進一步吸引產業鏈科創企業落地奠定了基礎。
(四)產業功能布局基本形成
在產業化落地方面,房山已初步構建了“一園三區”的格局。其中,良鄉大學城高校研發資源豐富,借助世界一流大學城的建設,將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研發機構入駐,成為科技成果創造和轉化的源頭;北京新材料產業基地擁有氫氣制儲運龍頭企業,基于天然優勢已吸引二十余家產業鏈相關企業入駐;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裝備產業基礎雄厚,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配套條件,未來將引進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企業項目入駐。
三、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新發展理念,緊抓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把握房山區作為京津冀區域京保石發展軸的重要節點、首都南部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示范區的功能定位,立足資源優勢特點,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培育和發展氫能供應產業集聚,促進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支撐北京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促進京津冀產業鏈協同布局的重要樞紐。
(二)基本原則
1.突出特色,強化氫能供應領域引領優勢
充分發揮房山區在氫源供應方面豐富資源和先行優勢,以優質優價的氫源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構建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體的多元、安全、經濟的氫氣供應體系,逐步提升低碳氫、綠氫供給能力;研究氫能標準、檢測、認證等一體化的質量基礎體系,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2.創新驅動,依托平臺戰略構建產業生態
依托北京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聚焦關鍵領域,加大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中心等創新能力建設;加速推動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特色產業園區掛牌并落地,積極打造行業層面的創新聯盟和創新中心,以平臺和基地建設為牽引,實現對各類創新資源的引領,構建低碳化、集聚化、專業化的產業發展生態。
3.示范引領,大力推動多領域全場景應用
以2022北京冬奧會為契機,以燃料電池公交車和物流車示范為牽引,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房山區的多元化應用場景資源與龍頭企業牽引作用,大力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在交通、發電、供能、工業等多領域全場景示范應用,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帶動產業集聚發展。
4.協同發展,支撐京津冀產業鏈全面布局
以京津冀區域聯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落實北京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部署,結合京津冀產業協同思路,把握關鍵窗口期,因地制宜開展科學系統布局,以為優質氫源保供與燃料電池配套高端裝備制造為基礎,支撐京津冀區域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強化政策引領和產業培育,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引育產業龍頭企業,有序推動應用示范和商業化推廣,努力將房山建成京津冀區域優質優價氫能保供基地,國內領先的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高端裝備產業化基地與應用示范區,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創新區。
2.階段目標
2023年前,夯實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形成氫能供應方面的引領優勢,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兩個平臺”與“兩個基地”等項目建設。依托燕山石化、環宇京輝氫源供應能力優勢,基本建立以房山區為核心的京津冀供氫網絡,制氫規模達70噸/天,具備圓滿完成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保障任務的實力;構建多種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場景示范區,示范規模達到500輛,建成加氫站7座,探索燃料電池有軌列車的示范運營;啟動氫能源檢驗檢測認證平臺、氫安全大數據平臺(“兩個平臺”)和氫能供應產業裝備高端制造基地、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零部件高端制造基地(“兩個基地”)的建設工作;培育并引進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10-15家,形成一批先進氫儲運裝備制造企業,實現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裝備制造產業鏈規模達到30億元,減少碳排放10萬噸。
2025年前,建成覆蓋京津冀區域的供氫網絡,探索氫能應用體系建設,廣泛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等多領域多場景規模應用,建立較為完整的燃料電池汽車裝備產業鏈。制氫規模達100噸/天,為京津冀區域氫能終端消費的燃料供應提供保障;加大燃料電池汽車在公交、物流、文旅、重大活動等領域的示范,與京津冀其他區域形成一體化示范網絡,示范規模超過1000輛;實現加氫基礎設施網絡化發展,有序推動氫氣管網、氫運輸網絡建設,建成加氫站15座;完成“兩個平臺”建設,在氫能供應優勢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探索啟動液氫制儲運、液氨氫儲運綜合示范,拓展熱電聯供領域示范應用;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培育并引進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達到50家;實現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裝備產業鏈規模達到60億元,減少碳排放20萬噸。
2030年前,形成區域化、規模化、低碳化氫能供應保障體系,探索建設碳中和先行示范園區,建立健全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汽車裝備產業鏈。制氫裝備、儲供氫技術裝備、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構建氫能零碳智慧物流網絡,累計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汽車2000輛左右,加大備用電源、熱電聯供等分布式能源領域應用;構建布局合理的加氫網絡,建成加氫站30座,實現液氫、液氨產業化應用,發展遠距離、低成本輸氫技術;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產業核心環節重點企業達到100家,力爭實現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鏈規模達到100億元,減少碳排放50萬噸。
(四)產業布局
1.良鄉大學城布局產業重點環節關鍵技術研發
依托良鄉大學城教育及創新資源基礎,充分發揮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承接北京市前沿產業技術和高端人才的轉移,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在園區建設氫能研究中心、科研平臺、技術中心等;強化與中關村創新資源的對接,建設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創新中心,搭建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重點支持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等關鍵技術與裝備聯合攻關,形成對產業的引領作用。
2.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建設氫能供應優勢能力
依托北京新材料產業基地氫能供應領域優勢能力基礎,突出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發展方向,以平臺為契機吸引氫能供應上下游企業聚集,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水電解制氫、工業副產氫提純等多種優質、低價氫氣制備能力和相關核心材料能力,逐步提高低碳、綠色氫氣產能,加強周邊地區合作,打造輻射京津冀的氫源供應網絡。
3.高端制造業基地集聚產業關鍵裝備制造項目
依托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裝備雄厚的產業基礎、良好的區位優勢與配套條件,積極促進三大科學城與良鄉大學城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承接中試到產業化相關環節項目落地,建設中歐氫能產業園,培育并引進世界一流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重點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燃料電池關鍵部件制造產業的重要集聚區。4.協同促進京津冀產業發展與多領域應用示范圍繞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創新鏈和產業鏈,促進良鄉大學城、北京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的產業互動與對接,推動協同創新發展;發揮房山在京保石發展軸上高科技制造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向北主動承接首都先進技術成果,向南對接河北區域產業化與示范應用布局,實現北承南聯的區位價值,以區域氫源供應保障能力為基礎,積極支撐并促進京津冀產業發展與多領域應用示范。
四、重點任務
(一)打造京津冀優質氫源供應能力
1.夯實氫氣制取環節優勢產業能力
發揮房山區位與資源優勢,在氫氣制取環節,以冬奧會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為契機,依托燕山石化、環宇京輝等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逐步擴大氫氣產能,建設京津冀區域優質優價氫能保供基地,在充分落實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保障任務的基礎上,形成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體的多元化、安全、經濟、穩定的氫氣供應體系,逐步提高房山區低碳氫、綠氫供給比例。
重點發展采用以大規模工業副產氫配與PSA變壓吸附提純技術為主的制氫方式,結合碳捕集、儲存(CCS)技術實現低碳氫供應;鼓勵企業與其他富氫資源地區合作,進一步開發低成本氫氣來源;布局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探索在房山本地或與張家口等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區域合作,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高顯示度、高質量、高標準、智能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
根據北京市及京津冀區域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規模目標和氫能多場景應用等綜合用氫需求預測:到2023年,北京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終端用氫量約50噸/天,京津冀區域用氫量約100噸/天;到2025年,北京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終端用氫量將達到約135噸/天,京津冀區域用氫量將達到約250噸/天。目前房山氫氣產能約7噸/每天,結合工業副產氫產能擴建與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布局,到2023年房山氫氣產能將達到約70噸/天,到2025年達到約100噸/天,基本滿足北京市終端用氫需求,結合津冀兩地氫能供給,具備滿足京津冀區域用氫需求并實現向外輸出的能力。
2.完善氫氣儲運環節產業體系布局
完善大規模、多元化、低成本、低碳化的氫氣儲運產業體系,打造服務京津冀乃至全國的氫源供應中心。重點提高氣態管束車運氫能力和運輸效率,依托環宇京輝現有136輛20MPa長管拖車運輸能力,以及氫氣儲運環節豐富的運輸與安全管理經驗,推動完善氣態管束車儲運系統及高壓儲氫系統,以30MPa長管拖車為主要方向,優化車輛構成結構并擴充氫氣管束車達到300輛,配套200-300畝專用氫氣管束車停車場地,保障冬奧會、示范城市群等京津冀區域重點氫能運輸需求。提前布局遠距離、低成本輸氫技術,在液氫儲運、氨載體氫儲運、管道運輸等方面進行探索并形成示范,依托燕山石化建立300L/h的液氫示范項目,探索建立管道輸氫試點示范工程。
(二)提升重點環節高端裝備制造水平
1.融入區域裝備制造分工
承接北京市三大科學城創新成果,發揮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產業聚集優勢,聚焦氫氣制備、儲運、加注關鍵領域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配套環節,重點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水平。面向京津冀燃料電池產業集群,打造以氫能供應相關裝備、關鍵材料為核心產品,覆蓋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研發設計、試制試驗、檢測認證、高端制造、技術交易等環節的產業集群;吸引一批國內外氫能供應環節領軍企業落地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化技術能力的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零部件企業,形成多元化的產業配套能力。到2025年,培育并引進氫能供應與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零部件相關核心環節重點企業達到50家,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領軍企業。
2.引導產業集聚化發展
重點發揮良鄉大學城創新資源優勢,布局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及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載體,引導推動中關村示范區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落地一批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高端高新中試項目;北京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重點依托燕山石化在氫氣供應、石油石化材料等方面的基礎優勢,重點布局氫氣制儲運相關設備及關鍵材料等領域,吸引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優秀企業落地;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依托已有的高端裝備、汽車生產等產業鏈優勢,重點發展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催化劑等核心材料、零部件制造,實現園區內產業鏈集聚發展。
(三)全面推進多領域綜合應用示范
1.積極推廣燃料電池車輛示范應用
把握冬奧會、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應用示范場景,加快推進燃料電池車輛示范應用。依托房山區的地理、人口和資源基礎,重點圍繞北京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京南物流樞紐建設以及重點文旅融合場景,分階段開展對燃料電池中重型貨車、公交車、通勤車、物流車、游覽車、大型活動專用車、公務用車等車輛的示范運營,逐步建立燃料電池應用市場,形成以應用帶動市場的氫能產業發展模式。
2023年前,以燃料電池中重型貨運車輛示范為主,實現運營示范規模達500輛。依托房山地區基建、河道修建、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設開展渣土運輸自卸車示范;在環宇京輝制氫廠至房山區及示范城市群內其他區域加氫站間開展氫氣運輸牽引車示范;開展竇店火車站公轉鐵牽引重卡示范運營。
2025年前,進一步豐富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場景,實現運營示范規模達1000輛。依托系列大型活動,開展燃料電池活動專用車示范運營,打造房山燃料電池汽車特色品牌;結合京南物流樞紐建設,逐步建立由服務北京市到融入京津冀區域的綠色和可持續燃料電池現代物流示范體系;有序開展燃料電池公務用車示范,在青龍湖濕地公園、十渡鎮等重點文旅融合場景開展燃料電池游覽用車示范推廣,推動京東亞洲一號等重點企業大型物流基地開展電動和內燃機叉車等場內車輛的階段替代。
2.布局氫能多領域全場景綜合示范
立足于房山在氫能供應方面的先發優勢與文旅園區、鄉鎮區域等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著力打造北京市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示范基地,探索氫能產業與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融合發展,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在交通、發電、供能、工業等多領域全場景示范應用。
在新材料產業基地,開展質子交換膜(PEM)、固體氧化物(SOEC)電解水等先進制氫技術試點示范;探索啟動液氫、固態、液氨、有機溶液、管道等多種氫儲運技術試點與產業化示范;在文旅、鄉鎮區域,加大備用電源、熱電聯供、應急調峰等分布式能源領域應用,并探索燃料電池有軌列車的示范運營;在房山核心區域建設以氫能利用為核心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區,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有序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
3.開展配套氫能基礎設施規劃建設
科學布局并逐步完善加氫基礎設施體系,2030年前建成加氫站25-30座,推動實現加氫站在燃料電池汽車示范與終端用氫聚集區域、氫源豐富區域的全面覆蓋。在加氫站建設用地方面,在滿足規劃要求情況下,支持以融資租賃等方式利用公交站場和物流園區、工業園區、廠區閑置用地建設加氫設施,降低加氫站用地成本。積極對接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能源企業,探索油、氣、電、氫合建站發展模式,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和加氫基礎設施進行融合建設,加快推進加氫站的建設和示范。
(四)構建氫能關鍵領域創新服務體系
1.聚焦氫能供應關鍵領域
依托房山區在氫能供應領域的優勢產業基礎與技術儲備,積極對接中關村氫能產業創新資源,開展氫能供應關鍵領域協同創新。聚焦規模化低碳氫制備、高壓高密度氫儲運、加壓加注關鍵設備等方向,突破低成本、低碳化、高效率制氫和相關催化劑材料技術,氫氣超高比儲存與輸運技術,空氣濾清與氫氣純化膜材料與技術,壓縮機、加注機等70MPa加氫站用關鍵設備自主化技術等;聚焦高壓儲氫等技術、裝備難點,突破液氫制備與加注關鍵裝備的研制,包括氫透平膨脹機、液氫泵、正仲氫轉化器、大流量低溫閥門及加氫機等。積極布局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固態儲供氫、有機液態儲氫、液氨氫儲運、管道供氫等其他前沿制氫、儲運技術與裝備。
2.建設產業發展支撐平臺
建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依托房山“一園三區”在氫能與燃料電池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支撐等方面的資源能力,聯合產業領域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發揮北理工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碳中和綠色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優勢,結合航天101所、有研集團等在液氫、固態儲運方面的優勢基礎,積極孵化并落地前沿氫能供應與氫安全技術;以北理工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聯合實驗室、清華公共電堆檢測平臺等公共試驗平臺為基礎,發揮燕山石化、環宇京輝等氫能供應領域優勢企業技術能力,重點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為技術研發提供共享平臺,重點突破氫能供應與氫安全相關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技術等,引導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及商業化推廣。
建設氫能安全大數據平臺。對接北理工新能源汽車等大數據應用平臺,接入京津冀智慧氫能大數據平臺,建設國內先進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安全大數據監控監管平臺,形成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安全運營管理體系,促進產業發展與數字經濟的互融互通。對氫能制儲運加環節核心關鍵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對參與示范的燃料電池車輛和其他示范應用主體進行安全運行狀態監測,并基于大數據分析情況進行安全預警、智能調度。
建設檢測認證服務平臺。推動建立氫能供應領域權威的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加強與國內、國際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承接氫氣和加氫裝備質量檢測認證中心或實驗室(質量、計量)建設。加強對氫氣質量和加氫設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的計量評價;推動建立氫能與燃料電池材料、部件、系統的有效檢測體系;開展標準體系研究,為技術發展、產品應用、安全管理提供基礎保障;采用國際標準,促進檢測技術和服務能力提升,推動檢驗檢測資質互認和結果互認。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領導協調機制
成立房山區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主管區領導牽頭,統籌經信、科技、城管、安監、發改、住建、財政等部門,將辦公室設在區經信局。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推進全區氫能產業發展工作,各部門加強協同配合,設置專家咨詢委員會,每年根據整體規劃制定推進方案,明確各階段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積極對接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頂層協調機制以及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領導小組、工作專班與專家委員會部署,形成政策落地、信息暢通的良好局面,促進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協同高效發展。
(二)產業發展政策支持
制定房山區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在科技創新、示范運營、要素保障、項目引進、企業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臺氫燃料電池車輛購置、加氫站建設以及車輛運營、加氫運營等各項配套補貼政策,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加快完善加氫站立項、審批、建設、驗收、投運等環節的管理規范及審批流程,推動加氫站報建審批流程納入城市燃氣審批流程中,統籌協調國土、發改、規劃、環保、人防、質檢、氣象、安監、消防等各部門職責;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產業引導基金,支持產業相關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孵化;建立落地企業稅收優惠、用地成本補貼機制,鼓勵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做大做強。
(三)構建多元投融資體系
充分發揮資本對產業的放大作用,以市場化機制為主導,財政和國有資本為引導,鼓勵相關投資機構和基金對房山區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上下游產業鏈戰略環節進行投資。對列入房山區重點項目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項目,提供貸款貼息;探索推廣特許經營、融資租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發模式等商業化運營方式;鼓勵銀行、保險、擔保公司等簡化手續向產業鏈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本地氫能企業根據各自規模選擇在境內外上市或掛牌融資。
(四)強化人才發展保障
結合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氫能與燃料電池人才引進、培養和儲備機制。實施房山氫能和燃料電池行業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完善住房保障、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服務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確保高端專業人才“引進來、留得住”。加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創新主體間的合作,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氛圍,推動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人才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本土高端創新型、專業技能型人才。
(五)建立氫安全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氫能產業安全保障體系,嚴格規范涉氫項目審批準入,制定完善的氫安全生產管理考核制度,依托氫能安全大數據平臺建立氫能各環節全生命周期在線運營監控系統,強化重大安全風險的管控,并從嚴做好安全風險化解措施,打造全國氫安全管理示范區。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和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制定詳細的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方案,通過安全培訓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意識。加強加氫站安全防范措施,在選址、平面布置、工藝與設施、公用工程、輔助設施、消防設施、預警設施等方面嚴格落實相關安全法規的要求。加快各項管理辦法與規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產業鏈全環節安全運營和規范化管理等方面出臺管理辦法,確保房山區氫能產業良好有序發展。
(六)加強科普宣傳引導
拓寬宣傳渠道,多方位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推廣宣傳。聯合重點高校、企業,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社區、展覽等平臺向社會廣泛開展政府支持政策宣傳與氫能知識科普,提高公眾和社會對氫能源的認知和安全風險防范的了解;在適當園區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體驗,推動氫能應用場景有序融入現實生活,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聯合權威行業組織,定期共同主辦具有影響力的技術研討會、高端論壇、科普宣傳等活動,打造房山區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