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的發展任重道遠,運維與設計脫節、智能而不智慧、信息碎片化嚴重等現象非常普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潔近日在“2021綜合智慧能源大會暨優秀示范項目案例發布會”上表示。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指出,綜合智慧能源產業是支撐我國能源綠色低碳的重要手段。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公開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2030年前我國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將處于快速增長培育期。從綜合能源服務的基礎業務和能源需求兩方面進行測算,2030年前國內綜合能源服務市場潛力將達千億至萬億元級別。
有業內人士指出,“大熱”的綜合能源需要“冷思考”,“跑偏”現象頻出亟需回到正軌。
問題一:
項目魚龍混雜大多在炒作概念
綜合能源并非新事物,國外于上世紀70年代開展相關研究。我國各大企業探索綜合能源服務也已有數年時間,南方電網綜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上市A股;2017年11月,國家電網下發《關于在各省公司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意見》,將綜合能源服務明確為主營業務;各大能源企業也相繼組建綜合能源公司“試水”相關業務。
什么是綜合能源服務?諸多業內人士對其定義莫衷一是。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電力數字化產業委員會副主席楊軍告訴記者,綜合能源服務是以電能為統一載體,以最大程度開發清潔綠色能源為目標,運用信息技術、數字科技等手段,通過集中與分布相結合的雙向智能電網,綜合調配各種能源的發、輸、變、配、用、儲全過程。
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慶認為,綜合能源服務是各類業務、數據、商業模式的集合。中國能源研究會配售電中心副主任吳俊宏認為,綜合能源服務沒有固定模板,涉足投資、設計、工程、運維等全環節,是一個創新目標。
寬泛的定義為綜合能源帶來無限可能,但“鉆空子”的現象不在少數。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綜合能源服務是個虛無縹緲的‘筐’,啥都能往里面裝,似乎除了管制業務,所有與能源沾邊的項目、服務都可以算綜合能源。當前綜合能源項目魚龍混雜,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濫竽充數的項目,中看不中用,大多進行概念炒作。比如一個集控室放幾臺電腦,項目再上點清潔能源,就算綜合能源服務了。”
問題二:
顧頭不顧尾能耗常常超標
“雖然綜合能源項目形態不一,但其衡量標準是統一的——節能。很多號稱‘綜合能源’的項目,甚至達不到最基本的‘按需提供’。以中央空調為例,冬夏兩季均按最大或最小溫度運行,并未根據人員數量、樓宇特點進行智能分區、溫度調控。在室內,通常夏天穿棉衣、冬天穿半袖,辦公室寥寥數人空調依然全開,人不舒適還浪費嚴重。”上述業內人士說。
劉潔表示,綜合能源項目應同時注重供給側和消費側。“如果消費側管理沒有落實到位,單一從供給側投入大量清潔能源,將大大提升用能成本,真正的低碳項目‘顧頭也得顧尾’。”
綜合能源耗能情況,與運維、設計脫節密切相關。楊軍指出:“當前綜合能源的設計方案中不涉及運維部分,能耗都是理論值,只要達標就行;運維人員‘照貓畫虎’,幾乎不考慮最優方案。以我們經手的某家新建印染廠為例,業主聘請專業運維人員分析設計方案,稍作改動后每年可節約2000多萬元費用,而投入的一次性成本不足1000萬元。”
運維和設計是如何脫節的?某發電企業綜合能源工作人員表示,因為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沒有固定標準,所以設計方很難真正了解用戶需求,大多通過堆砌多種能源達到“多能互補”的效果。“在運維階段,項目系統較為復雜,物業大概率不會主動研究‘精妙’的設計結構,很多功能在投產后從未被使用過,這種情況是常有之事。”
問題三:
智能化程度低潛在價值待挖掘
“智慧”也是綜合能源的賣點之一,但其發展程度不盡如人意。
楊軍指出,真正的綜合能源應是基于“數據+算法+算力”的服務平臺,但目前國內大多數綜合能源處于最初級的數據階段。“綜合能源的數據采集,只是有一些統計報表而已,真正能夠進行數據分析、輸出方案和結果的平臺屈指可數。綜合能源的智慧化管理,需要根據不同客戶、不同項目的需求,進行定制化、個性化開發,既要避免一個模子,也要避免返工重來。”
俞慶表示贊同:“目前大量的所謂‘綜合能源’僅僅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數據采集,連基本的數據模型都沒有建立,更別說智能分析了,智慧就更談不上了。”
上述發電企業工作人員對此頗有共鳴:“很多業主認為,項目建成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實際運行和設計圖紙肯定有偏差,如何調節優化,答案就在運行數據里。回訪多家業主單位得知,很多運行數據就在電腦里雜亂無章地‘躺著’,其潛在價值并沒有被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