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根據《規劃》要求,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三五”翻一番,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四五”再翻一番,達到1.2億千瓦左右。
面對1.2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在9月9日國家能源局召開的媒體吹風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關負責人指出,從設計、施工,到相關裝備制造,我國都有足夠的產業能力支撐起龐大的新增裝機需求。
“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強勁的發展動力”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規劃部主任嚴秉忠表示:“無論是對標國際還是立足國內,我國抽水蓄能發展都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強勁的發展動力。從國際方面看,歐美國家建設了大量抽水蓄能電站和燃氣電站,其中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發展較快,抽水蓄能和燃氣電站在電力系統中的比例均超過10%。但目前我國抽水蓄能和燃氣電站占比僅為6%左右,其中抽水蓄能占比僅1.4%。考慮到我國天然氣資源相對匱乏,天然氣消費對外依存度較高,燃氣電站發展空間受限,與發達國家相比,抽水蓄能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國內發展基礎方面,《規劃》指出,我國開展了全國性的抽水蓄能站點資源普查。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地形地質、水源條件、水庫淹沒、環境影響、工程技術及初步經濟性等因素,在全國范圍內普查篩選資源站點,分布在除北京、上海以外的29個省(區、市)。
“豐富的站址資源、廣泛的地域分布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嚴秉忠表示,不僅如此,從行業需求出發,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到2035年,我國電力系統最大峰谷差預計將超過10億千瓦,“新能源占比的大幅提升迫切需要靈活調節電源來保持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內在需求。”
“明確了抽水蓄能產業未來發展的工作重點”
立足發展目標,《規劃》還提出了做好資源站點保護、加強規劃站點儲備和管理、積極推進在建項目建設、加快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因地制宜開展中小型抽水蓄能建設、探索推進水電梯級融合改造、加強科技和裝備創新、建立行業監測體系的重點任務。
“八大任務的提出,明確了抽水蓄能產業未來發展的工作重點。”嚴秉忠表示,在重點任務的設計中,《規劃》更加強調了抽水蓄能的多元化靈活性布局。“例如,明確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布局在新能源快速發展和電力系統調峰需求大的區域;在核電和新能源基地化發展的區域,重點布局一批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形成互補共贏、打捆開發的新模式;在負荷中心和大規模受電區域,布局抽水蓄能電站以服務電力系統需要。”
此外,通過重點任務,《規劃》共提出了總裝機規模約3.05億千瓦的儲備項目。嚴秉忠強調,這是我國首次提出抽水蓄能項目儲備庫的概念,為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建設提供了保障。“同時,這也是我國首次將中小微抽水蓄能和常規水電項目融合改造納入國家級規劃,為抽水蓄能產業的全面和創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發展目標不僅在于裝機量的增長”
就產業定位而言,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強調,抽水蓄能具有調峰、填谷、調頻、調相、事故備用等多種功能,是目前最成熟、最可靠、最安全、最具大規模開發潛力的儲能技術,對于維護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低碳轉型壓力不斷增加,我國全力以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抽水蓄能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此前,抽水蓄能的相關規劃都是和常規水電合并發布。此次是第一次將抽水蓄能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產業發布全國性的發展規劃,從產業資源、產業能力、產業目標和產業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和闡述。其發展目標不僅在于裝機量的增長,更要形成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抽水蓄能現代化產業,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業。”嚴秉忠認為,這對于加快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作用。
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抽水蓄能產業的壯大也將帶來一系列綜合效應。《規劃》分析指出,抽水蓄能電站是生態環境友好型工程,將支持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消納利用,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
嚴秉忠強調,抽水蓄能電站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打捆開發的新模式將很大程度解決出力不穩、消納困難等困擾新能源發展的難題,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大規模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帶動當地綠色能源產業發展。
此外,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指出:“從價格方面,國家發改委今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已經健全了抽水蓄能電站費用分攤疏導方式。從政策層面,抽水蓄能也將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方式,獲得更多的金融和財政支持。從投資主體的市場定位而言,國家也已經逐步放開,不僅僅是電網企業,很多發電企業也開始參與到抽水蓄能項目的建設中。這些都將有力調動和激發市場對抽水蓄能電站的投資熱情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