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尤其關注了土壤污染與土壤修復的問題,讓我們看看各位環保大咖們都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吧!
據“十三五”相關的專家透露,土壤修復潛在市場會超過《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的1.7萬億和《水污染防治計劃》的4.6萬億,會達到超十萬億的規模哦!土壤修復這樣的一個巨大的“蛋糕”怎么分才能更合理呢?
陳吉寧:就大家所知的,土壤污染已經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了。“土十條”工作始于2013年5月,現在文稿已經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報批后就可以實施。“土十條”編制的“兩大基礎”:一是要摸清底數。開展詳細的土壤污染詳查,要摸清家底。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兩大重點”:重點解決農用地和污染的建設用地,要提出明確的管控要求;“三大任務”:分別是對未污染的土地怎么辦、怎么保護好,正在污染的土地怎么處理,已經污染的土地如何做好風險管控,在風險管控的條件下做好修復;“三大保障”:要解決科學技術問題,提高科技保障能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目標考核。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土壤為什么要進行修復呢?肯定是土壤受到了污染了嘛!那么土壤污染一旦出現,危害十分嚴重。污染物一開始往往很難檢測出來,同時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么容易擴散和稀釋,它會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逐步超標。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李發生: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起來成本更高,周期更長,難度更大。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于曉東:我認為,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目前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缺乏頂層設計,治理思路不清晰;其次是地方虛增建設規模和投資額度現象嚴重;第三是地方資金配套缺口較大,基本上是在套中央資金。
環保部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臧文超:土壤修復行業很多都是隱藏工程、地下工程、良心工程,其生態環境影響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所以尤其需要行業自律和責任追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其國:我們土壤修復要在加強技術研發的同時,一要注重引進、吸收、消化適用于國情的國外先進技術,實現綜合集成創新;二要注重搭建土壤環境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加強修復技術的引進與本土化,加快帶動土壤修復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
那我們土壤修復的市場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有什么預測嗎?
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益: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這一數值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隨著治理和監管逐步加碼,除我國土壤污染惡化情況將會逐步緩解外,隨之帶來的產業紅利也將逐步釋放。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值也刺激了土壤修復市場的發展。具體到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的市場規模有多大,我預測,這個市場肯定不小。在環境產業發達的國家,土壤修復產業占整個環保產業的市場份額高達30%至50%。土壤修復的產業鏈正在逐步實現有序化和細分化。
永清環保董事長劉正軍:2015年,我們在土壤領域里取得的一些進展,僅僅是一小步——一切都是序曲,土壤修復業務剛剛開始。2016年土壤修復板塊的增長跟過去比,是不同數量級的增長。投資者支持環保企業是正確的選擇,他們不會失望,會有非常好的回報。”
雖然我國土壤污染問題已經凸顯出來,總體上呈現出新老污染并存、無機有機復合、超標范圍廣闊的嚴峻局面,但是我國的立法步伐明顯加快了,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支持土壤污染修復行業長遠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是明確的。相信一旦市場打開,規模將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