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發布《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在“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專項系列成果。發布會上提出,2017年,計劃取得50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形成60個由“千人計劃”專家領銜的能源研發團隊,初步建成未來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園等8個能源科技創新基地。
北京市科委張虹委員介紹,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北京市科委布局五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支持了70余項科研項目(課題),多項成果直接應用于油氣、煤炭、核電等國家重大工程、“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方面,北京能源企業對國家能源戰略服務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
資料顯示,在油氣領域,支持了中石油LNG(液化天然氣)輸送撬裝模塊施工技術研究,成果應用于多國聯合實施的北極圈內超大型LNG輸送項目,獲得超過10億元合同。在煤炭領域,支持了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院開展煤氣化液態排渣技術研究,創新性地提出用煤氣化原理替代工業鍋爐直接燃煤技術,降低粉塵氮氧化物排放,為京津冀燃煤工業鍋爐改造提供了低成本的技術服務和設備。以及在核電領域,支持了中核工業集團開展反應堆安全殼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應用于巴基斯坦核電站,是我國首個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出口項目,突破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戰略技術制約。
張虹表示,北京市科委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探索采用前立項、后補貼等方式進行支持,激勵央企先進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并推動階段性成果結合機制創新加快轉化。同時,專項還引導能源領域高校院所成果轉化、軍用技術轉民用、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做大做強。通過落實專項任務,現已實現能源科技產業年收入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并形成了一批優勢團隊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
北京市昌平區科委主任李雪紅告訴記者,昌平區聚集了未來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園(昌平)、中國電科院智能電網產業園、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園、清華核電研發基地等多個特色能源基地,匯聚了570余家能源科技企業。北京市科委探索多種方式支持其科技研發,促進了“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帶”核心區能源科技產業聚集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