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的長河,全球經濟的發展一直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推動。從發明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再到因特網的廣泛應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導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大調整,并不斷涌現出新的產業,促進社會進步。十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主要還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傳統產業。現在,已經被高科技與互聯網企業占據半壁江山。未來10年,又有哪些新產業值得我們期待?哪些產業能夠給投資人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3D技術、無人技術、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醫療服務、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醫療器械、互聯網醫療、健康養老、體育、文化娛樂、教育等十七個產業被譽為未來經濟市場發展趨勢。其中新能源產業也是推動我國節能環保發展的必走之路。
據了解,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場,發展新能源產業是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同事減少環境污染的必然選擇。
2015年全球對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技術革新所進行的投資額達3,130億美元,占整體比重近2成。其中,2015年全球對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投資額雖同于2011年水準,不過因太陽能面板、風力發電用渦輪成本下滑,故發電能力在這5年內增加了3成以上。到2015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為5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33%。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4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5%。其中,水電裝機3.2億千瓦,是2005年的2.7倍;風電并網裝機1.29億千瓦,是2005年的100多倍;光伏并網裝機4318萬千瓦,對比2005年的7萬千瓦,更是突飛猛進;太陽能熱利用面積超過4億平方米,應用規模都位居全球首位。生物質能繼續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生物質發電裝機1030萬千瓦,是2005年的5倍,各類生物質能共計年利用量約3300萬噸標準煤。
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未能應收盡收,加上對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預估不足,導致了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資金不足,造成補貼發放不及時的問題。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累計達到550億元。隨著年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增加,舊的補貼沒有到位,新的需求加速,導致補貼資金缺口不斷擴大,補貼資金的問題同樣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目前,我國大力度的財政補貼推動新能源產業快速走向成熟,蘊含豐富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