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促進生物質能源發展,國家能源局專門引發了十三五規劃,提出在2020年之前要實現生物質能源的規模化利用,利用總量要達到5800萬噸標準煤,同時,以生物質為燃料的發電機組容量更是需要達到1500萬千瓦。
這一政策,彰顯了我國推動生物質能源走向商業化的決心。不過,從近年來全球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生物質能源產業確實已經到了發展的節點。作為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替代產品,生物質能源在全球能源機構調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質能源行業報告》的分析,目前我國商品化的生物質能應用極為廣泛:工業燃料、交通運輸燃料、生物質發電以及居民家用的沼氣等,其總量已經接近2000萬噸標準煤。同時,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物質發電已經形成了產業化。
圖表:生物質能源應用領域
再者,產業中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目前已經起步,未來定會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分布式能源的建設對于區域供電具有重要意義,而城市環境的發展也將會對生物質能源發展形成利好。
但是從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情況來看,目前仍然不是十分樂觀,在我國能源消費占比中達到11%的可再生能源中,僅有8%是生物質能源,這一數據打擊了不少生物質能源投資者的信心。
現有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以生物質發電為例,技術、種類、改造、區域方面都極不均衡,并且在與生物質能源發電站匹配的熱聯產、熱負荷等項目進度跟不上,再者,混燃發電也沒有適用的混合燃料發電監督計量工具,生物質能源發電缺乏社會認可導致的建設選址困難,而且當下政策也沒有對生物質供熱做出相關激勵,服務體系不完善等等,都極大的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再者,與光伏、風電等項目相比,生物質能源在技術水平上盡管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其產業化發展仍舊不能與光伏、風電等同日而語。
其實,生物質能源不僅僅具有其能源屬性,在環境、解決三農問題上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產品種類豐富,液態、固態、氣體都可在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在當下缺乏政策引導的情況下,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