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易修復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聯合籌建的“易修復棕地產業基金”,近日在2017(第四屆)污染場地治理修復高峰論壇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將是我國首支土壤修復產業基金。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易修復生態平臺創始人黃錦樓告訴記者,設立易修復棕地產業基金旨在順應當下市場環境,促進行業快速發展,是創新土壤修復市場商業模式的重要引擎,是加快跨行業資源整合,發揮跨界專業優勢的重要合作平臺。
黃錦樓表示,基金的期限是“5+2+2”年,總規模預計為100億元。其中,首期基金發行不低于10億元,首期基金有望年內落地。同時,黃錦樓透露,基金將圍繞“一個核心,兩個目標”,即以土壤污染治理為核心,以生態建設和產業鏈協同融合為發展目標;涉及污染場地治理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農田低質低效土壤改良與生態化治理、礦區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固廢處理、脆弱生態區生態恢復、流域綜合整治與生態再開發、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重建、城市環境修復與生態建設等。
中節能大地董事長楊鶴峰表示,相比水處理和煙氣治理行業,土壤修復行業還很年輕,商業模式相對單一,希望通過產業基金可以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
創建產業基金重在強調對流域治理的系統性認識。黃錦樓認為:“土壤污染防治首要是摸清源頭、途徑、受體及所在區域土壤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濃度與分布,構建區域土壤污染防治概念模型。同時可以考慮,建立以流域為單元兼顧行政單元的、以區域土壤環境質量保護為目標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計劃方案。可參照‘河長制’建立區域‘土長制’,并以此為基礎引入第三方區域土壤污染治理與風險防控單位,包括從調查評估,治理修復,驗收及跟蹤,每年以區域(縣、鎮級)土壤環境質量目標為標準進行年度審核。”
系統性還意味著土壤污染防治要綜合政府、企業、第三方機構的力量。長期以來,對于商業價值較低的農田,土壤修復的資金問題一直是政府進行污染治理時面對的巨大難題。系統性解決方法為土壤修復提供了PPP模式的可能性。土壤修復的公益性較強,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治理項目,可以補足資金缺口,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通過競爭機制,能吸引更多擁有先進治理修復技術的企業投入其中,提高修復效率。通過PPP模式,可以廣泛引進社會力量,從而極大地推動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進展。
此外,產業基金作為一種創新模式,是各地生態修復項目吸引投資的重要渠道,可起到固化行業資本,吸引外部資本或者跨行業資本的作用。對于樹立行業行規,集聚市場信息,推動行業技術和模式創新,發揮各方優勢,促進項目落地,做大行業體量等,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