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水域空間
■開展健康評估
什么叫河湖健康?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海萍以河流為例,介紹了健康河流的樣子。
河流應該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應該有自身發展空間,不應該硬化比較嚴重;水質應該是達標的或者優于Ⅲ類的,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生物多樣性豐富,魚類、蝦類比較多,浮游植物密度比較低,或者說接近歷史狀態;具有可持續的社會服務功能。
張海萍說,河流和湖泊的健康狀況應該是水質、水量和水生態3方面的有機融合。
其中,水生態是以淡水資源為主要環境要素的生態,比如河流、湖泊、沼澤等。水生態安全包括空間穩定、水文過程合理、營養鹽平衡、土著生物安全等。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芳說:“過去的湖泊總是會有一片灘地,現在往往把湖圍成單獨的水面。沒有了湖岸帶,就相當于把湖泊的生態功能拿掉了一半,這個湖本來是有鳥的,現在只能養魚。”
因此,保障水域空間穩定尤為重要。王芳建議,要維護河道穩定的三維空間,確保魚類洄游、縱橫向的營養鹽輸送、魚鳥的棲息地與所保護江湖關系穩定;要維護湖沼濕地空間穩定,保護湖岸帶,維護濕地鳥類的棲息空間;要保護海岸帶,保護河口近海濕地生態安全。
如何能知曉河湖是否健康?
張海萍指出,河湖健康評估就是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評估結果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河湖管理和保護。在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每年做一個河流健康評估報告,查看河流管理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更好地為管理者提供服務。
目前,環境保護部正在做流域生態健康評估試點,水利部也在實施全國河湖健康評估計劃。
□摸清河流家底
■治污節水并重
河流自身是有流域性的,只有把整條河流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最終的管理目標。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彭劍峰說,要摸清一個流域的“家底”,要水陸統籌,了解水域、陸地上的污染來源。同時,要考慮河流的自凈能力。在對整個流域系統了解的基礎上,以及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的情況下,再考慮在經濟成本允許的情況下應對哪些環節進行調整。
“現在我們做的主要是在減排的基礎上考慮增容,基于不同土地類型所產生的水質凈化效果、生態改善效果甚至是對水源的涵養效果,制訂一套水環境承載力的評估方法。這套方法不僅僅是像以前那樣從減少污染入手,還會對整個流域怎么提高蓄水能力、增大具有生態功能的面積提供一些依據。”彭劍峰說。
這樣做無疑可以倒逼地方政府在可控范圍內減少農業工業用地,增大生態用地面積,包括建設生態公園、濕地等。
在水資源總量有限、水資源日益緊缺、水環境趨于惡化、水污染排放增長的背景下,抓好節水和治污工作同樣重要。
合同節水(水資源)管理模式便可以和現有水資源管理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它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為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而建立的一種服務機制。
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推廣與產業處處長肖新民介紹說:“ 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政策,建立節水或水環境治理服務獎懲機制,并且加強節水或水環境治理效果服務質量監管,以保證節水或水環境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天津市護倉河通過實施合同節水(水資源)管理模式,通過水體內源污染、水質、生態等多層次治理及修復,實現了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的目標。經第三方水質檢測考核合格后,再通過政府購買節水服務(治理及維護服務)方式支付費用。
□開展環境調查
■讓數據多說話
要想解決河流污染問題,必須先診斷出環境問題,進而對癥下藥。
環境調查正是手段之一。它是根據管理者遇到的環境管理問題,采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或技術手段獲得環境相關數據,識別環境問題、解析環境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為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在水環境治理措施落實上,應把數據獲取、數據分析、專家評估及報告建議有機結合起來,高效銜接各環節和各部門,整合上下游資源,最終在降低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同時說清水環境問題,為后續的河流治理、湖泊保護提供決策依據,并為治理或保護的成效提供評估依據。”中持檢測環境調查事業部肖慶聰說道。
其實,環境監測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回答斷面有沒有達標,還需要支撐污染的溯源和預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黃俊認為,我們要讓監測數據確實能夠說明一些問題,比如人們通過這些數據不僅能認清污染現狀,還能回溯污染歷史,以及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污染進行預警。
他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所有指標都能連續在線監測,但是目前對許多受到高度關注的污染物尚不能實現如此監測,需要多引進一些創新的技術和做法,掌握一些更加深入的數據,給百姓提供更好的水質安全保障。在問題暴露之前,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數,則可迅速應變。
目前有不少新技術出現,例如時間累計監測。它是通過將被動式采樣裝置較長時間放置在水里,在不需要外部動力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周期取回實驗室進行測定。這樣就能獲得一段時間內的污染物累計值,從而克服常規瞬態采樣難以捕捉到水質波動的問題,有利于污染溯源,從而鎖定偷排行為;同時,使污染物能夠在濃度較低的時候被及時檢測出來,有利于污染預警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