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LED產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在經歷了買器件、買芯片、買外延片之路后,目前已經實現了自主生產外延片和芯片,F階段,從事該產業的人數達5萬多人,研究機構20多家,企業4000多家;其中上游企業50余家,封裝企業1000余家,下游應用企業3000余家,并涌現了一批銳意創新、技術過硬的先進企業。
然而,由于起步較晚,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國內LED產業無論市場規模還是技術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在LED外延片、芯片生產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國產芯片一般的亮度、發光效率、抗靜電能力、抗漏電能力以及品質控制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目前核心芯片特別是大功率LED芯片主要依賴于從美國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單個中小廠商分別采購,討價還價的能力很小,成本壓力很大。
核心專利缺乏,特別是最關鍵的白光、大功率LED燈的熱平衡問題、持久高效的熒光粉等專利,一直被歐、美、日壟斷,壓制著我國產業的發展。
國內尚未制訂LED照明的標準,只能沿用傳統鈉燈的檢測方法來檢測LED燈,但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另外,各地的應用標準也有所差異,導致企業跨地區開拓市場時遇到很大的阻力。
國內LED企業的規模小,大多沒有超過100kk/月產能(藍綠光)。我國上游產業的參與單位(特別是科研院所)都想建立自己產能,但起始階段產能都不大,整個產業資源分散,沒有規模,造成企業只能單個從國外進口價格高昂的芯片、議價能力低的狀況,使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LED燈的價格比傳統鈉燈昂貴,一次性投入較大,使得地方政府不敢大膽投入,導致LED燈在國內的推廣應用速度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大規模產業化急需政策資金扶持
中國照明協會第一任副理事長、前建設部物理所所長張紹剛認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LED照明的大規模產業化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國內外需求正持續快速增長。政府應抓住機遇,在政策上、資金上加大對LED的技術研發部門及企業的扶持和投入,為產業培養技術人才,把技術成果及時授權轉讓給企業。政府應適時扶持一些已有相當規模、競爭力強的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整合行業資源,率先成為標桿企業,帶領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針對產業發展存在問題,一些專家提出五條建議:
由于LED照明還沒有相應的國際和國家標準,甚至沒有公認的行業標準,只有企業標準,因此,國家應該把一小部分優質產品列為免檢產品,優先進入政府的采購計劃。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大膽吃螃蟹,大力推行LED燈,在市政工程和事業單位中率先使用,如政府大樓、醫院、學校、城市主干道、隧道等,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直接的訂單,還能間接地起到良好的公共示范作用。
為企業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和科技資金,鼓勵、扶持企業規;l展,盡快縮短產業化周期。同時,對于積極應用LED燈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團體單位,給予一定的補貼,增加市場購買力。
目前國內號稱能做LED燈的廠商很多,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行業競爭混亂,大大影響了LED燈的品質和信譽度,削弱了用戶的信心。實證表明,這些問題的源頭主要來自芯片及其封裝工藝。因此,建議大功率LED照明應用應該參照國際NIST標準,即芯片的光功率不得低于300光毫瓦,并且,采購時必須得到芯片廠商的認證和授權。
更新檢測方法和設備,制訂行業統一的檢測標準。
組織行業集體從國外批量采購芯片,降低主要的原材料成本。同時引導銀行及時為有資質的企業提供進出口信貸額度,注入流動性,減輕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上一頁 [1] [2]
深入專題了解:十城萬盞LED照明應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