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經過20多年發展,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但如今也走到了需要總結和展望的時間節點,必須正視的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眼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副總工程師談民強指出,2020年補貼政策退出后,預計汽車產業將進入能源多元化時代,動力系統將出現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趨勢,2025年燃油車比例預計降低到5%以內,2030年后生產的汽車預計都將采用電動化方案。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國際上很多主流車企制定了禁售燃油車時間表,2019年開始國內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成為強制要求,也加速了車企的電動化之路。
談民強直言,補貼退坡對行業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直接影響了車輛價格,消費者不為高價車埋單,車企也不可能持續虧損經營。但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發展,行業對補貼退坡的恐慌在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為后續發展提供了基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也從懷疑轉變為接受和認可,這給了行業發展很大信心。“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只是時間問題,車企要花心思在解決消費痛點上,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試驗檢測能力。”談民強說。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兼總經理原誠寅則認為,車企面對補貼退坡要在“開源節流”4個字上下功夫。未來新能源汽車消費不再是一次性消費,車企要開創新的商業模式拉長消費周期來開源;同時在物料、研發、銷售和管理四大成本中學會開源。
可以說,隨著傳統制造行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逐步融合,以及數字化為汽車行業“四化”提供的數據基礎,汽車行業的生態圈在迅速擴張,汽車行業發展模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這將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一是整車的智能化;二是車與外界的交互;三是全氣候的電池彌補冬季動力電池性能下降的缺憾;四是多元化的能源補給方式;五是智能制造的綠色化。
孫逢春指出,此前通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東亞運會幾次盛會推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協同發展的態勢。應該說經過3次盛會,在黃河以南,華北大部分地區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因此他也希望通過2022年的冬奧會,實現電動汽車在高寒、高冷地區的應用,從而讓新能源汽車的應用不再有禁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