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長三角國際論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分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提醒長三角在建設低碳新城時,切勿走入“技術本位”和“逆城市化”陷阱,而應注重“人的生活”、建造成本和可復制推廣性。
阿聯酋阿布扎比市附近的“生態新城”馬斯達爾(Masdar)在仇保興看來是“技術本位”的典型代表。他認為這類生態新城投資高昂、技術依賴、難以復制推廣。
“馬斯達爾延續的是工業文明的傳統思路——挑戰自然,以高科技、高代價、高指標來追求零排放。是為了新技術的集成使用而設計的城市,而不是為了人的生活更美好。”仇保興說。
“這類城市建造維護的成本非常高昂,計劃居住5萬人口總成本高達220億美元。高昂的建造成本使得某些項目根本難以進行。更大的問題是造價極高的自動汽車駕駛軌道,面對無人駕駛新技術,很快就會被淘汰。”仇保興說,“這種城市忽略了城市改造的漸進性以及居民的自主創造能力。成為了‘低碳的居住機器’而與人的行為無關。”
仇保興也同樣不認同另一類“逆城市化”的生態新城。這類思維認為只要是“城市”就代表著高碳和問題。位于遼寧省本溪市的黃柏峪村是“逆城市化”生態新城的典型代表之一,這個號稱可持續發展示范村的村落,面臨著大量新建的“低碳”住宅無人愿意居住的尷尬。
“這類新城與當地建筑文化、居住習俗脫節,忽視了本地化的低碳材料和傳統。當地居民對外部植入的低碳‘系統’不理解不支持。”仇保興說,“‘逆城市化’模式錯誤地認為市場機制能自發促進城市進化到低碳發展階段,提倡倒退到農耕社會生活方式,遠離現代城市文明,是被動適應而難以持續的。
“黃柏峪村使用的合成磚頭就沒有考慮北方的自然環境,在零下20度的環境下,一個冬天磚的硬性全部喪失,房子都變成了危房。蓋了那么多房子,只有一幢房子被一個無家可歸的老太太住著。”仇保興說。
仇保興強調,建設“生態新城”應尊重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有創造性的規劃管理過程,使其具有持續減碳的自我進化能力。緊湊、混合的城市空間與寬敞的田園相結合,設計建造適應本地氣候的綠色建筑,不使用昂貴不可復制的高技術,“以人為本”是低碳生態新城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