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耗多、能源短缺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危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的戰略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成為全球共識。
我國建筑物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時間較晚,無論是理念還是技術實踐與國際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在政策制度、評價標準、創新技術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現了一批示范項目,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總量規模比較小,現有的綠色建筑項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已成為社會共識,但綠色建筑的推廣仍存在很多困難。
認識理念仍有局限
一是不少地方尚未將發展綠色建筑放到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缺乏緊迫感,缺乏主動性,相關工作得不到開展。二是由于發展起步較晚,各界對綠色建筑理解上的差異和誤解仍然存在,對綠色建筑還缺乏真正的認識和了解,簡單片面地理解綠色建筑的含義。如認為綠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資,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國現階段難以推廣應用等等。關于綠色建筑真正內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艱巨。
法規標準有待完善
綠色建筑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政策法規和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國家對綠色建筑沒有法律層面的要求,缺乏強制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的獎懲辦法規范。據中國節能產業網了解,綠色建筑與區域氣候、經濟條件密切相關,我國各個地區氣候環境、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目前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沒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差異,不同地區差別化的標準規范有待制定。因此,結合各地的氣候、資源、經濟及文化等特點建立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和實施細則是當務之急。
激勵政策相對滯后
相對于各種法規、標準和規范的不斷出臺,激勵優惠政策配套相對滯后。盡管目前已經實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的財政補貼政策,但支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的財政稅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對綠色建筑缺乏補貼或稅收減免等有效的激勵,很難提高企業開發綠色建筑的積極性。制度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度有待提高。
對于企業來說,雖然綠色建筑更加節能與環保,從長遠來說更加經濟,但綠色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本身可能會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費者偏重商品房的價格、位置與安全,對于綠色建筑所體現的節能、環保、健康價值認知不夠;盡管政府不斷加大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但企業在法律不強制、政策不優惠、受眾沒要求的客觀環境下,限于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責任意識的不足,同時考慮綠色建筑所帶來的初期投資增加,多數沒有自覺開發綠色建筑的動力。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會轉化成用戶的負擔,在相關稅收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增加額時,綠色建筑難以贏得絕大多數市場。因此,在綠色建筑發展初期,政府如何通過制度建設,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是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技術選擇存在誤區
在綠色建筑的技術選擇上還存在誤區,認為綠色建筑需要將所有的高精尖技術與產品集中應用在建筑中,總想將所有綠色節能的新技術不加區分地堆積在一個建筑里。一些項目為綠色而綠色,堆砌一些并無實用價值的新技術,過分依賴設備與技術系統來保證生活的舒適性和高水準,建筑設計中忽視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導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場推廣上難以打開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