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過后,2020庚子春節正式畫上完結句點。
這個混合著焦慮與堅忍的新年,在所有國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不可磨滅的一筆。
2月10日,全國在經歷18天壓抑的“禁足”后迎來復工浪潮,但擺在面前的疫情形勢卻依舊不容樂觀。截至上午九時,全國確診病例已突破四萬大關,達到40171例,多專家認為2月10日-20日是新冠肺炎疫情拐點的重要觀察期,人員的大量流動,可能存在大規模傳播的風險,將在這一特殊時段成為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驗。
在疫情沒有得到完全遏制消退的境況下,不少實力企業在疫情面前保持清晰規劃,再度調整復工計劃,無論是房企、車企,還是互聯網領頭企業,多項實行的措施十分具有借鑒意義。
互聯網企業再度延遲到崗復工 開啟線上“云辦公”
在疫情陰影籠罩下,企業可采取的主要應對措施為衛生保障、延長假期和風險備案。在與病毒膠著對抗狀態下,為了阻斷疫情傳播的可能性,一些互聯網及新業態企業,推出人性化應對措施,2月9日緊急宣布再次延遲到崗復工,依托信息化手段開啟“線上辦公”,盡最大努力在疫情下保護員工及家人的健康,確保一切工作有序進行不停擺。
具體來看:
1、阿里宣布取消原定于2月10日的返崗計劃,將繼續進行遠程辦公,回歸集體辦公時間另行通知。
2、字節跳動推遲10號到崗要求,2月12日-2月16日員工返京,隔離14天后于2月26日-3月1日到崗上班。
3、騰訊2月9日通過行政微信公眾號告知員工,原定2月17日返回辦公室的日期,將再度延遲一周至24日。
4、百度規定,2月10日起繼續在家辦公,至14日,暫定2月17日返崗。
5、美團2月10日-14日啟動在家辦公機制,2月17日返崗上班。
6、IBM近日有媒體爆料,IBM延長復工至3月中旬。
7、能鏈集團2月10能鏈集團官方宣布,將原定2月24日集中辦公延長至3月15日,啟用遠程分布式辦公模式,停止一切拜訪、出差等外出安排。
8、便利蜂要求復工時間延長一周,2月10日-14日繼續在家辦公,2月17日正式上班。
9、攜程規定,2月10日起在家辦公,不在工作地的工作人員最遲于2月9日返回至工作地,返回后至少居家隔離14天,暫未說明具體返回公司時間。
10、土巴兔宣布2月10日-14日繼續啟動在家辦公機制,暫定2月17日返崗上班。
11、早晚讀書CEO李國慶在全體內部信中表示,早晚讀書將延遲至20日返京,返京后隔離14天在家辦公。
12、搜狐要求外地工作人員2月25日再返回公司上班。
13、富士康全面推遲原定于2月10日的復工計劃,在給深圳工廠員工的一則通知中表示,員工暫時不要重返工作崗位,實行隔離14天的措施。
九成車企延期復工 調整策略“危中求機”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汽車產業的短期沖擊不容小覷。多數整車制造企業迫于生產、供應鏈多方面壓力復工受阻。疫情之下,眾多車企除推遲復工外,紛紛調整經營策略,暫停線下影響活動,有秩序安排生產計劃。
具體來看
1、疫情源頭的武漢作為中國四大乘用車基地之一,在湖北設廠的東風汽車、標致雪鐵龍、上汽通用、日產、雷諾、本田等車企依據規定,復工時間均不早于13日。
2、華晨寶馬官方稱,該企業原計劃于2月9日恢復生產,目前將繼續推遲復工計劃,計劃于2月17日恢復汽車生產。
3、大眾汽車要求北京約3500名員工從2月3日至17日在家工作兩周。
4、造車新勢力中的威馬汽車宣布不早于2月17日24時開工,之后是否再延遲需要視情況而定。
5、豐田車企工廠此前表示要“力爭”2月10日恢復中國4處工廠的生產,但7號決定再次延期開工至“2月17日以后”。
6、現代汽車集團發言人提出,現代和起亞計劃在2月17日恢復在中國工廠的生產。
(圖注:“風暴”中心,延期復工的車企)
頭部房企自覺再延遲復工時間
2019年的房市行情不溫不火,2020年開年之初又遭遇疫情的挑戰,對于地產這樣一個以高周轉著稱的行業來說,現金流可謂企業生存的命脈,但在疫情面前,仍有部分房企背負壓力,延期開市。
具體來看
1、恒大在最早發文中提出,假期延長至2月16日,全國項目2月20日前不開工、售樓處不開放。
2、融創集團提出,2月17日恢復現場辦公,2月10-14日期間采用遠程辦公,建議員工2月10日前返回工作地,自行隔離7天。
3、龍湖集團發文表示正式復工延至2月17日。
4、正榮集團提出正式復工延至2月17日,期間實行居家辦公,建議外地員工錯峰避開人員流動。
5、新城控股要求總部員工2月17日開始現場辦公,其他各地員工按當地政策復工。
寫在后面
疫情面前,每個個體都是戰斗的核心,每家企業都是有力的防線。無論企業身處的行業與地位,能在關鍵時刻頂住壓力“沖鋒向前”,積極響應和配合國家政策,就已經從根本上完成了對社會責任的考驗。
而更多的企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主動擔起企業運轉背后的龐大成本;從人文角度出發,最大程度保護員工的生命健康安全,種種舉措為疫情防控激活更多的“免疫細胞”。
我們致敬每一位在前線沖鋒的工作人員,致敬每一家迅速作為的企業,這一次卻也更要為這些企業的“延遲”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