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沖擊。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下降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樂觀情景估計今年世界經濟將出現3%的衰退。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我國應在繼續防控疫情的同時,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紓解企業和家庭困難,擴大內需,穩定就業。同時要深化改革開放,保護好生產力,努力保持經濟健康發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面對疫情沖擊,我國及時采取多項經濟政策,通過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增加流動性等,著力減輕企業困難,保障困難家庭基本生活,穩定就業。
3月份,我國主要經濟指標降幅相對于1-2月份明顯收窄,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一)新冠疫情對經濟沖擊較大
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下降6.8%,其中一產下降3.2%,二產下降9.6%,三產下降5.2%。
和沒有疫情的情況(假定2020年一季度現價GDP增長8%左右)相比,一季度我國經濟損失約2.9萬億元,其中預算收入預計減約8000億元,企業利潤損失2.1萬億元左右。新冠疫情沖擊導致經濟出現負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出現的。
(二)疫情既沖擊供給又沖擊需求
2020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9%,其中餐飲收入下降44.3%,汽車銷售額下降30.3%,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6.3%,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4.7%。
很多在建項目暫停,計劃新開工項目推遲,城鎮投資下降16.1%,其中基建投資下降19.7%,制造業投資下降25.2%,房地產投資下降7.7%。
人員國際交流大幅減少,國內生產、物流中斷,出口訂單難以完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出現斷裂,影響了貿易和跨國投資。
一季度,我國出口下降11.4%,進口下降0.7%,商品貿易順差同比下降81%,外商直接投資下降12.8%。
從供給看,疫情導致大部分企業不能開工,生產、物流停頓。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其中3月份下降1.1%。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為67.3%,低于上年同期8.6個百分點。
同時,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物流、居民服務等服務業生產受到沖擊,服務業生產下降11.7%,其中3月份下降9.1%。
(三)失業率上升,失業狀況好于預期
疫情沖擊最大的是餐飲、旅游、娛樂、文化、家政、物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個體經營者,這些行業就業減少,失業增加。
由于疫情造成農民工延期返城、企業開工不足以及新成長經營主體減少,新增就業數量也會減少。
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為229萬人,低于上年95萬人。2月份,我國城鎮失業率為6.2%,3月份失業率為5.9%,失業壓力有所緩解。
(四)物價漲幅回落
短期內我國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突然向左上方移動,既有通脹壓力,也有通縮壓力。
供給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農副產品、抗疫物資的價格會上升,而需求下降、庫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會下降。
但居民消費、投資、出口下降幅度明顯高于生產下降幅度,總體通脹壓力不大。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9%,核心價格上漲1.3%,工業生產者價格下降0.6%。
(五)居民收入降幅低于支出降幅,居民預防動機增強
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義增長0.8%,實際下降3.9%,居民收入降幅明顯低于經濟降幅(一季度GDP名義下降5.3%)。人均居民支出同比名義下降8.2%,實際下降12.5%。
由于收入降幅明顯小于支出降幅,居民儲蓄增加。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多增4000億元。
居民預防動機增強,為疫情過后的消費反彈提供了保障。但也要看到,居民收入緩降,也意味著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降幅較大。
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是外部性沖擊,對經濟的影響取決于疫情持續的時間長短,控制疫情至關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尚難預料,疊加我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一)企業經營更加困難
2019年,我國減稅降費超過23000億元,2019年實行的增值稅降稅和社保減費理論上在2020年仍有5000億元。
減稅降費最多的是制造業和小微企業,但規上工業企業利潤仍然出現負增長,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仍然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但受疫情沖擊的影響,企業在需求下降、沒有營業收入、開工不足的情況下,面臨著廠房租金、設備閑置成本、原材料占用、財務成本的壓力。一季度規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6.7%。
餐飲、旅游、娛樂、文化、物流行業的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到的沖擊可能最大。
(二)就業壓力加大并影響居民收入
企業經營困難,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減少,就業壓力加大。在我國的4.43億城鎮就業存量中,餐飲、旅游、娛樂、家政服務等行業仍會有大量人員失業,突出表現為在這些領域就業的農民工就業難。在農村從事非農工作如農家樂等約1.2億農業工就業也會減少或就業不足。
今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會超過13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約874萬人,中職畢業生478萬人,這部分人群就業也會出現困難。
企業經營困難和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會有所下降,居民資產負債表會惡化,部分家庭生活出現困難,農村返貧人口會增加。
(三)財政金融風險不斷積累
2020年,減稅降費、疊加經濟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會明顯減緩,預計今年公共財政減收在1.5萬億元左右,而地方政府應對疫情的支出會有所增加。
與此同時,為減輕企業資金壓力,鼓勵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投資,應加快增值稅留抵稅額(增值稅征收過程中,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時,出現了留抵稅額)退稅進程,也需要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財政困難加大。
地方財政困難會導致融資平臺償債壓力加大,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債務違約會頻發,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會上升,并通過金融同業融資影響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金融風險仍在不斷積累。
(四)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最新預測,假設主要發達國家的疫情在第二季度達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今年世界經濟下降3%,其中發達國家下降6.1%,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下降2.2%,中國增長1.2%。2021年,世界經濟回升到5.8%。
如果疫情持續更長時間,今年世界經濟將下降6%左右。
三、2020年我國經濟對策
盡管新冠疫情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新冠疫情是外部性沖擊,對經濟的影響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因此,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業、保基層政府運轉。
(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
應對疫情沖擊應主要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出支持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渡過難關。
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增加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層政府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發行抗擊疫情特別國債,設立企業紓困基金,保護好企業生產能力,保證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
注資中小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增加銀行資本金,提高銀行融資能力。
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額度,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切實降低企業稅收、社保負擔,通過財政擔保、貼息或免息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地方政府要調整財政預算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可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暫定發放半年。
數量經濟模型測算表明,發放消費券的乘數效應約為1.3左右,擴大財政支出和發行國債(包括地方債)的乘數效應為1.2左右。
(二)實施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疫情發生以來,貨幣政策及時發力,對穩定資本市場、支持防疫物資生產、保證經濟運轉發揮了積極作用。
可繼續通過降準、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使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推動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等方式多渠道補充資本金,保證銀行體系的放貸能力。
壓實各方責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縣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
(三)穩定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
主要通過刺激消費需求保企業和就業。
各地區可根據情況,發放消費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島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國290多個城市發放5000億元左右,用于食品、日用品、旅游、文化等消費。
減免汽車購置稅,汽車限購城市可階段性放寬購車數量。
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因城施策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的同時,適度放松開發貸款融資和限價,按照認房不認貸的原則,鼓勵居民換購住房,穩定房地產投資。
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確定基礎設施投資和投向。
支持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實施,加強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建設。
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受到的影響明顯大于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要鼓勵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企業技改投資可納入研發加計扣除,土地等生產要素要跟著企業投資項目走。
(四)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可通過三個渠道保障困難家庭和群眾的基本生活:一是通過農村扶貧系統,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暫定發放半年。二是在城鎮利用失業登記系統,對失業居民及時發放失業金,把沒有多少營業收入的個體戶暫時納入失業人員管理。三是對退休職工、在校學生、貧困人群等關鍵人群實行價格補貼和現金補助。
要積極穩定現有崗位,努力創造新就業崗位,擴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數量,鼓勵專升本,擴招200萬研究生和技校生,適當推遲就業人員數量,減輕就業壓力。
加強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增加公租房建設力度,逐步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
(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
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推出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著力解決國資經營、混合所有制、激勵機制等問題。
放開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行業的市場準入,給民企和外資企業留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采購和補貼對國企、民企、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
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市場,逐步釋放出農村約4200萬畝集體建設用地。
允許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建設用地市場,一方面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擴大城市土地供給,降低土地價格,穩定房地產市場,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要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擴大自貿區先行先試的自主權,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打造好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等地區增長極,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
(六)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考慮到疫情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非常困難。
如果全球新冠疫情能夠在五、六月份受控,疫情對各國經濟活動和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在二、三季度。
考慮到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業難以完全恢復,民營投資會低迷不振,出口和利用外資繼續下降,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在3%左右。即使三、四季度恢復到潛在水平6%左右,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也就是3%左右。
建議2020年不必要明確設立經濟增長速度目標,但必須堅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動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性、綜合性目標,經濟增長速度只是其中一個數量指標。
按照25個量化指標測算,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2020年要對照相關有差距的定量指標,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
脫貧目標是我國弱項指標,這一指標必須完成,現行標準下的剩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