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在本屆兩會上就企業技改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期望政府能夠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從而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張天任表示:“企業技改對就業有積極作用,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扶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能夠全面激發生產制造業企業的活力,降低疫情和國際大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都造成了一定沖擊。中央在4月提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在首位。可以說,就業是“疫后”經濟恢復的最大“壓艙石”,保就業意味著穩住民生,保住經濟未來恢復增長的希望。
搬掉技改“攔路石”
在張天任看來,企業技改意義重大,在帶動投資、增強企業創新、保障產業鏈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帶動投資上,針對技改的中央專項資金不僅有效支持技改項目,還帶動地方、企業、金融和社會資金。據統計,中央財政每投入1億元,可以拉動投資20億元,新增工業產值30億元,利潤3.1億元。
其次,在企業創新上,技改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手段。能夠快速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向產業化、商業化的轉換,也能夠增強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的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在飛速進步,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個別領域甚至實現“彎道超車”。支持企業的技術改造,。
再次,技改能夠解決“卡脖子”難題,增強我國產業鏈安全。目前中美貿易摩擦頻發,全球保護主義抬頭,我國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力量薄弱,成為“卡脖子”問題,對產業鏈安全造成較大影響。
張天任在調研中發現,企業雖然對技改熱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給予積極的政策、財政支持,但受制于種種制度性、結構性因素制約,企業在技改過程中遇到一些實際困難,成了技改路上的“攔路石”,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頂層設計不足。雖然不少省份出臺了促進企業基礎改造的相關制度,但國家層面尚未有法律規章,技術改造尚未進入常態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是長效機制不穩定,從2009年國家設立技改專項資金以來,最高的年份為228億元,最低的年份為0,波動很大;
三是部分地方“喜新厭舊”,熱衷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技改重視不夠,相應帶來了審批程序較長、資金到賬遲緩、土地指標供應不足等,甚或打技改之名,行圈地、騙補之實;
四是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的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信息咨詢等共性技術服務和支持支撐平臺,尚不能滿足企業的有效需求;
五是多元化資金渠道尚未形成。技改資金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專項、企業自有、銀行貸款等,多元化融資的模式尚未形成,企業即便有技改熱情,但困于資金籌措方面的問題。
“多管齊下”促發展
張天任在認識到企業技改在現實中面臨的種種難題后,針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推動技改加速進展,實現“后疫情時代”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他提出了幾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是技改資金投向要更加精準化。更新完善國家技改目錄及產業政策,引導企業把技改資金投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領域,投向“工業強基”的薄弱領域;投向企業信息化建設和設備更新領域;投向更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域,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投入,讓有限的技改資金真正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是財稅扶持政策要更加普惠化。建議在用好用足現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財稅支持和減稅降費的力度。如目前規定的“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如稅額抵免領域擴大至更多的領域,將能使更多的企業技改項目享受到政策紅利;同時,為了支持節能、環保、安全領域的技改,建議對以上三領域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從目前的175%上調至200%。
三是技改頂層設計要更加制度化。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建議制定出臺《企業技術改造管理條例》,將企業技改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條例重在引導促進,弱化管理約束,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政策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