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遇到困難、遇到挑戰,就放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要求,就放松對環境監管和環境準入的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沖擊,兜住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是眼下最為迫切的任務。但同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好特殊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節奏和力度?
剛上任不久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首次亮相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時給出了明確答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做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
這一強有力的信號再次表明,在中國,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已經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了。
這并不意味著,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謀求發展的矛盾已經徹底解決。正如青海代表團所提到的,那里的生態保護區域范圍大,農牧民增產增收依然很困難。
但是,解決矛盾的路徑和方法是可以轉變的。無論是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循環經濟,還是設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只要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不動搖,我們的措施、辦法就一定比困難多。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一旦起步就沒有回頭路。我們眼前面臨的挑戰越是艱巨,就越是考驗政府的智慧和決心,也越能推動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應該對黃潤秋部長所說的“‘十四五’期間繼續打好‘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抱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