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陸勇案”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捧紅了“藥神”,也帶火了“神藥”——伊馬替尼(片中化名“格列寧”)。漢鼎好醫友介紹,許多癌癥患者因為各種國外上市的“神藥”選擇出國看病。然而,“神藥”不應神化,為了“神藥”盲目出國看病更不可取。
“神藥”也會耐藥
伊馬替尼是全球首款成功的癌癥靶向藥,屬于絡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主要用于治療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自2001年獲批上市以來,它取得了驕人成績,目前仍是初發慢粒白血病的一線治療藥物。
然而,靶向藥物都存在先天“通病”——耐藥性,“神藥”也概莫能外。以伊馬替尼為例,其耐藥期相對較長,平均約5~8年,但耐藥后,就需更換治療方案,可考慮換用第二代TKI(尼洛替尼、達沙替尼、博舒替尼、巴氟替尼);對于部分有T315I突變而對第一、二代TKI耐藥的患者,則需換用第三代TKI帕納替尼。
(大衛教授出席中美遠程會診)
案例:白血病復發、靶向藥耐藥,哈佛腫瘤讓她有了轉機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打破了邱女士(化名)家庭的安寧。2016年11月的事,依然歷歷如昨……
此前,邱女士因發熱、疲勞、關節痛就診,起初以為是扁桃體發炎,但服用抗生素治療不見好轉,后經當地醫院確診為白血病。確診后,經標準方案全身化療,病情完全緩解。之后她又相繼接受了多方案強化鞏固化療以及達沙替尼靶向治療,然而,治療應答卻逐漸減弱,最終病情反彈。2018年3月的復查結果,讓她不得不接受白血病復發、靶向藥耐藥的現實……
一籌莫展之際,邱女士決定通過院內“漢鼎好醫友國際醫療中心”邀請美國腫瘤專家進行中美遠程會診。在院內腫瘤科、放療科、血液科等多科室專家的陪同下,她“見到”了美國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權威血液腫瘤專家大衛·斯丁斯默教授(David Steensma M.D.)。
大衛·斯丁斯默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任職于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等多家美國頂尖醫院。他擅長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血液腫瘤的診治,并潛心于前沿血液腫瘤療法研究,曾多次榮獲各類學術榮譽,并獲評Castle Connolly“美國頂尖醫生”。
會診中,大衛教授指出,邱女士屬于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當前治療目標是獲得暫時性完全緩解,從而為骨髓移植爭取機會。經與中方專家討論,他推薦使用HyperCVAD化療方案,研究表明,此方案可獲得高達90%的應答率,高達71%的完全緩解。同時,基于邱女士最新檢測出“T315I突變”,推薦聯用第三代TKI帕納替尼(Ponatinib),以增強療效。中美醫生還就其他備選方案進行了討論,包括可替換的化療藥物、干擾素、CAR-T療法、自體移植與異體移植差異性問題等,最終明確了后續最佳治療選擇。
(新方案治療前后情況對比)
這次會診成為邱女士治療的重要轉折點。會診結束后,主診醫生結合大衛教授的第二診療意見為邱女士重新制定治療計劃。經聯合使用HyperCVAD方案+帕納替尼治療4療程后,邱女士復查骨髓涂片顯示,骨髓象明顯改善。
目前,邱女士病情控制穩定,她的好轉讓醫生和家屬都倍感欣慰,他們也正積極尋找合適的供體為骨髓移植做準備。(相關治療建議均為個案個例,不適用于其他患者。臨床治療務必遵循醫師指導)
漢鼎好醫友:國際遠程會診,給生命多一種選擇
影片中的“藥神”解決的是藥價問題,但國內癌癥患者還要面臨抗癌新藥可及性問題!客觀現實是,國內在抗癌新藥、及新療法研發與美國還存在較大差距,絕大部分新藥上市通常比美國晚3-5年甚至更久。
美國醫生對新藥的臨床應用經驗更豐富。而且,不同于國內醫生的單兵作戰,在美國,每個腫瘤案例都必須進行多學科討論(Tumor Board),綜合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另外,在中國優質醫療資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醫患溝通時間倉促;而美國由于健全的分診制度,醫生半小時看一個患者是常態,對病情了解更透徹,診療方案也相對更嚴謹。
因此,癌癥患者不妨把目光投向海外,聽聽美國專家的診療意見,情況或許會柳暗花明……
據了解,上市公司漢鼎宇佑控股跨境醫療平臺漢鼎好醫友擁有美國官方醫療經營執照,與美國各大頂尖醫院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直接簽約美國各領域權威專家近萬名。在國內,漢鼎好醫友已與200多家三級醫院共建“好醫友國際診療中心”,院內患者最快只需24小時,即可預約到美國權威腫瘤專家會診,獲取國際前沿診療方案,并在當地醫院落地治療,美國專家后續隨訪,實時跟進治療情況。
在漢鼎好醫友的努力下,這項“高大上”服務在部分城市已進入了當地醫保,漸漸普惠。 確有必要時,患者還可通過漢鼎好醫友便捷赴美轉診,回國后,再返回當地醫院接受后續治療、隨訪,美國主診專家遠程隨診,有效解決了出國看病中美診療“斷檔”問題。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患者‘想聽聽美國醫生的意見’或是‘想去美國治療康復’將變成習以為常的事。”漢鼎好醫友聯合創始人、漢鼎宇佑集團董事長王麒誠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