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北京11月2日報道,供需同步改善,帶動中國經濟延續向好態勢。財新10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近十年最高水平,新訂單指數大幅加速增長,企業主動補庫存意愿強烈。
財新/馬基特周一聯合公布,經季節性調整的10月中國制造業PMI升至53.6,高于路透社調查預估中值53,并創下2011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
英國馬基特市場調查公司刊登的新聞稿指出,支撐PMI數值上升的是新接業務總量,月內新業務量整體大幅加速增長,創下2010年11月后最強勁增速。調查樣本普遍反映經濟繼續從年初的疫情中復蘇。
新接出口業務量雖然也進一步回升,但增速較慢,并且明顯放緩。有企業反映出口市場的疫情加重抑制了新出口訂單增長。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趨穩,經濟修復依然是目前宏觀經濟的主線……經濟恢復還將持續數月是大概率事件。”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稱。
他指出,制造業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步向好,企業主動補庫存意愿強烈,價格水平趨穩,企業經營狀況改善,企業家信心高漲;海外疫情的反復對出口仍有抑制,就業的完全恢復也有賴于更強、更持久的信心建立。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后疫情時期實施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常態化還需謹慎。”王喆稱。
馬基特新聞稿顯示,為滿足生產運營需求的增長,制造商相應增加采購,增幅可觀。采購庫存也隨之上升,增速雖小,但已是2016年7月后最高。另一方面,因為需要向客戶交付訂單,成品庫存出現輕微下降。
價格方面,10月制造業平均投入成本漲勢減弱,經營費用整體僅見小幅上升。調查樣本企業普遍反映,成本上升與原料漲價有關。企業通過上調產品平均售價,把增加的成本負擔部分轉移至客戶。制造業加價幅度雖然較9月份加劇,但仍屬溫和。
而隨著整體市況強勁改善,制造商對于未來12個月的產出前景信心增強,樂觀度升至2014年8月后最高點。調查樣本企業普遍預期,未來一年疫情影響將會消退,全球經濟狀況將會復蘇。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六公布的10月官方制造業PMI微降至51.4,連續8個月處于擴張區間;10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至56.2,創年內新高;10月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5.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財新制造業PMI在2月曾大幅降至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