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4%,較前值下降0.1%,連續第八個月處于榮枯線之上。具體而言:
內需穩定,出口向好。企業生產積極性保持平穩。表征供給的生產指數錄得53.9%,表征需求的新訂單指數為52.8%,較上月持平。外需是主要貢獻。
10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1%,為2018年5月中美貿易爭端以來的最高值。
價格開始出現明顯變化。10月出廠價格指數錄得53.2%,為2018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需求改善帶來的下游價格上漲同時傳導到了上游,10月原材料采購價格指數為58.8%,同樣是2018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PPI同比降幅有望縮窄。我們認為,中國的制造業景氣擴張周期還沒有見頂的跡象。到2021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在新總統的財政刺激、疫苗開始落地以及低利率的幫助下,可能出現明顯的產能擴張周期,屆時全球工業品的價格將有更大的上漲壓力。
訂單持續疊加預期向好,補庫存周期在即。10月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4.9%,較上月大幅下降3.5個百分點,且為18年該指數的最低值,表明企業庫存已經被動去化到較低水平。同時,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繼續上升0.6%到59.3%,同樣為18年以來的最高值。
疫情帶來就業結構發生轉變,向服務業傾斜。10月的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9.3%,較上月小幅下降0.3個百分點。原因是國內開始承接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紡服出口訂單,需求的突然改善造成短期的用工荒。除此以外,疫情背景催生“新經濟”的產生,尤其以線上消費和娛樂等服務業為主,帶動許多新型就業崗位的出現。疊加國內疫情防控有效,居民出行消費活動增多。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自6月份以來便持續改善,與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表現出現背離。我們認為隨著外需訂單在近期的走強,未來幾個月預計會推動制造業就業景氣度開始上行,同時疫情常態化下就業結構將繼續向服務業傾斜。
國內經濟相對優勢明顯。10月PMI指數呈現出較好的經濟形態,即需求持續改善,帶動價格上漲同時場內庫存快速去化,企業預期保持樂觀。雖然歐美的疫情在10月下旬有所發酵并且多個國家開始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但歐美目前的情況是服務業停擺,但是民眾對實物的需求以及制造業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中國出口集裝箱指數已經錄得了2015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總的來說,國內的制造業受益于產業鏈完善和疫情防控得當,相對優勢依然非常明顯,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風險資產方面,受到疫情和美國大選帶來的外需不確定性影響風險偏好,Q4總體防守大于進攻。
風險提示:中美關系出現超預期變化,外需超預期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