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為中國的能源轉型發展明確了方向和重點。12月22日,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進一步指出要深刻認識“十四五”能源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如何科學把握“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中國能源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在這個時間窗口意義更不同尋常。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多處強調了能源及其直接相關的資源環境等問題,主要涉及能源安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國際合作、深化改革、綠色環保、民生保障等多個方面,為中國未來五年及更長一個時期的能源轉型發展明確了方向和重點。
能源發展環境日趨復雜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艱巨
《建議》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能源環境也同樣日趨復雜。2020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超低油價,嚴重沖擊全球能源市場,使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傾向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地緣政治等構成新的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社會秩序逐步恢復,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在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進程中,必然進一步帶動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增長。據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0.7%,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0.9%,占全社會能源消費6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增長1.1%。更令人欣喜的是,清潔能源發電和消費比重明顯提高,清潔能源消納持續好轉,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分別達到96.6%和98.3%,同比上升0.8%和0.2%。
按照《建議》確定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及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無論是經濟增長、生態保護還是民生保障,都需要能源的基礎保障及其產業發展的強力支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的壓力較大。要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等,必須在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推進能源革命和轉型、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下大功夫。
加快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
優化能源空間發展布局
《建議》提出要統籌推進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既要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也要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中國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中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這是對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能源發展戰略方向和重點的基本定位。其中,推進能源革命是核心、完善體系是關鍵、增強國內生產和儲運能力是保障、促進多能互補耦合是方向。
《建議》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把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并列為未來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重點。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運行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新能源發展,不僅是能源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需要,也是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重要措施。中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以及相關的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可以成為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的重要領域。
中國已形成比較完整的能源產業體系,在傳統能源領域,需要強調上中下游的有效協同;在新能源領域,需要完善全產業鏈。要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能源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戰略中,率先大幅度提升能源清潔化、低碳化及電氣化水平,同步打造現代化的智慧能源體系。
力推技術創新戰略
掌握能源革命的主動權
《建議》明確指出,要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能源技術創新是推動能源革命和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能源技術革命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是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尊重能源科技創新規律,把握全球能源技術發展趨勢,重視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積極打造能源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高能源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
要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過程中,注重優化能源科技規劃和運行,推動重點能源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快能源領域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能源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等。
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打通雙循環的能源堵點
《建議》明確指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同時,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保障中國能源安全,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立足國內開發生產,又要深化國際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穩定供給格局。中國是世界油氣消費和進口大國,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過程中,難以避免受到資源約束,需要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發展模式,實現能源行業的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要把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構筑互利共贏的能源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合作體系。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國際能源秩序和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秉承競爭中性原則,做好國家或地區之間能源戰略、項目規劃、運行機制以及能源政策、法規標準、文化傳統等的有機銜接。
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
注入能源轉型發展動力活力
《建議》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特別強調要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能源行業從早期終端消費市場開放、價格改革,到后期上游資源開發、生產加工環節放寬準入,直到今天全產業鏈擴大開放,雖歷經曲折反復,但始終能夠取得新發展。隨著國家油氣管網公司成立、全面開放油氣勘查開采市場政策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出,基本構建了全產業鏈開放、“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新格局。
按照《建議》的要求,下一步深化能源領域競爭環節市場化改革,應瞄準建設高標準的能源市場體系,健全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要素市場運行機制等。
堅持綠色發展與節約優先
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建議》明確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中國能源綠色清潔轉型發展的力度和成效,將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
中國已承諾將按照《巴黎協定》要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消費模式轉變,加快建設節能型國家和節約型社會。同時,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擴大碳排放權交易,以市場化機制促進節能減排。
促進能源公平發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建議》明確指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能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能源事業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宗旨。
目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只有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美國的1/3。特別是中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剛剛消除“能源貧困”,電力能源供應還不穩定。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能源發展既要考慮總量增長和總體結構優化目標,也要考慮地域的差異性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能源供應的普及性、多樣性、靈活性,控制和降低社會用能價格,防止出現“能源返貧”。
要繼續實施能源惠民利民工程,把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以及加強邊疆地區建設結合起來,優化東中西部地區能源生產建設基地布局,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清潔能源的便利性、可負擔性、可持續性,并將其作為衡量人民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國際油價“打骨折”、閃崩、雪崩式下跌,自由落體式下跌、史詩級暴跌……自3月初OPEC組織與俄羅斯關于減產保價協議談崩后,沙特采取了極端報復性舉動使國際油價上周上演了這場戲劇化暴跌。價格戰疊加全球肺炎疫發減緩對石油的需求。根據多家國際機構預測,國際油價有可能跌到每桶20美元左右,甚至會跌到每桶10美元左右……這種可能性真的存在么?對我國這樣的消費大國又會有何影響呢?一起聽聽專家的分析
(呂建中,男,博士,教授級高級經濟師,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長期從事國家能源領域和公司改革發展中的重大戰略與政策問題研究,具有豐富的能源政策、體制改革、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