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轉型使命。
這一代華為人,"很幸運"地率先抵達了數字化轉型的"深水區",但他們并未選擇孑身泅渡,而是攜手生態,奮楫前行,助力客戶沖出轉型深水區。因為這一代華為人,注定要"架橋鋪路",要建設一座足以跨域"數字鴻溝"的橋,一條足以連通數字化"供需關系"的路。
"小目標"與"大目標"
"到2025年,華為中國政企營入目標,將達到2600億元。"新任中國政企業務總裁吳輝,透露了未來5年的"小目標",他還透露了一個"大目標":"以此為基礎,華為將與生態伙伴共創萬億級價值空間。"
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1,舉辦此會議時,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正站在十年當口。過去一年,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過去五年,華為陸續打開了40余個子行業;過去十年,華為與35000家生態伙伴建立合作。
但"小目標"和"大目標",來的也正是時候,因為一切只是剛剛開始,因為未來新十年,碳中和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將引領一系列產業升級革命;智慧城市建設,也將延伸至69萬個數字鄉村;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更將超過50%,體量有望突破百萬億元。
這就是數字產業的"黃金十年"。當然,數字產業發展雖迅速,但并不平衡。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區域之間的數字經濟發展,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此背后即是"數字鴻溝":知識壁壘導致的鴻溝、發展差距導致的鴻溝。
數字化特色的"供需關系"
正因如此。
從需求側看,無論是城市、鄉鎮,還是企業、組織,數字化轉型都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只不過這些空間隱藏在數以萬計的應用場景中,隱藏在希望的田野上;從供給側看,堅持打造高質量、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才能從多個維度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層次的需求。
對此,華為將以"2+4+1"為框架,架一座橋,修一條路,構建具有數字化轉型特色的"供需關系"。即2個聚焦(做深做透行業、加大地市投入)、4個改變(提供5類Offering;提升全周期服務與支撐能力;完善伙伴體系;夯實人才底座),堅持"1個基調"(生態體系要堅持與伙伴共識、共建、共贏、共守護的基調)。
兩個聚焦是兩個橋欄
過去十年,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打開了行業,甚至還打開了子行業,這是其年營銷收入超100億美元的基礎,也是未來十年發展的"大本營"。但"打開行業"后,華為并未看見"桃花源",因為每打開一個行業,華為就會感到更大的壓力,就會更看見在行業深處,隱藏者數以千計的應用場景。
或者說,華為拆開了數字化轉型的包裝,里面散落出1000張碎片化拼圖。而從"打開行業",到"打通場景"、"做透行業",即是通常所說的,數字化轉型"深水區",此即是華為要與生態伙伴共同越過的"數字鴻溝"。
面向此壓力,2021年初,華為在原有銷售、解決方案、人才、投融資、服務與運營等多元生態伙伴的基礎之上,新增對總集伙伴的定義與認證,并升級了規劃與咨詢伙伴認證體系等。這是其做深做透行業的第一步,即華為將首先面向行業客戶提供咨詢規劃服務。
也是在2021年初,華為還更新了ISV伙伴體系,按行業場景授予身份,強化聯合開發能力,這其做深做透行業的第二步,即基于規劃的業務場景,孵化場景化解決方案。
此外,基于創新方案,及行業標桿實踐,華為將聯合生態伙伴發展形成行業標準、行業規范,并以行業標準和規范指引更多行業客戶開展數字化轉型,而這就其做深做透行業的第三步。
不僅如此。
在智慧城市、區縣治理,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廣大企業數字轉型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地市市場已展示出海量空間。例如,在最新評選出的15座"新一線"城市中,東莞、佛山就位列其中。
或者說,中國未來5年的數字化轉型,將快速向區域市場延伸,空間占比將接近甚至超過50%。而面對地市海量市場,華為將在政策、資金、人員、能力平臺、數字工具等方面,持續加大對地市市場的投入。
截止2020年,華為已在全國388個地市,發展優選渠道伙伴(OC)。但華為認為這還不足夠。未來五年,華為區域營銷組織將超過200個,對地市生態伙伴的激勵基金,預計也將超過50億元。
這意味著在縣級以上城市,華為將支持本地伙伴實現"非出差"式全覆蓋,將常駐售前、售后工程師,以及生態合作經理。當然,在地市市場,華為也將恪守原有業務邊界,聚焦NA客戶,以及營商環境構建。
四個改變是四根橋墩
上述即是華為向上"做透行業",向下"貫穿區域"的業務戰略,也將是未來五年,甚至未來十年華為重點投入的方向。再具體而言,面對數字化轉型豐富,但存在不確定性的需求,華為將以豐富且確定的5類Offering來滿足,即信息化增強、場景數字化、業務數字化、數據資產化、數字化變革。
同時,數字化轉型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華為將連同生態伙伴,共同構建交付與運營能力。以深圳機場數字化轉型為例,華為提供了從咨詢規劃,到方案打造,再到實施交付,以及持續運營能力,充分體現了生態合作后產生的綜合能力。
但這還不是全部。華為還要拉著生態伙伴,共同完成一次"關鍵轉型"。從2021年開始,華為將完成從交易型伙伴體系,到能力型伙伴體系的轉變。具體而言,此三個方面工作值得關注:
華為將面向未來,重新設計、優化、評估和分級生態體系,對伙伴能力進行評估和分級;華為將基于伙伴能力,制定合作策略,讓能力強伙伴獲得更多的機會與支持;華為將建立流程機制,保障伙伴能力投入獲得相應回報,形成商業正循環。
當然,打通人才供應鏈,才是向能力型生態轉型的關鍵。2021年,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正式成立人才發展部,從組織上保障 ICT 人才供給,打通"知識-技能-產能"人才供應鏈,夯實數字化轉型人才底座。而未來5年,華為將投入超過10億資金,和1000多家高校合作,培養100萬名ICT人才, 為伙伴輸送10萬+名專業人才。
生態基調永遠不變
此即是四項轉變,也是生態構建的四項關鍵能力,更可理解為,華為正在完成一次"有能有為"的生態進階。也就是說,生態伙伴的每一次應用場景創新,每一次業務區域下沉,或者每取得一個HCIE認證,每取得一個L4高級解決方案專家認證,都將被視為"有能有為"的表現。
當然,"能力型生態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華為基調是永遠不變,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不會改變;'陽光透明,公平公正'的合作態度不會改變;堅持與伙伴共識、共建、共贏、共守護的基調,更不會改變。"吳輝最后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轉型使命。華為希望攜手伙伴,做智能時代的'架橋工'和'修路人',攜手跨越新數字鴻溝,邁向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