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國工程院、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在北京聯合發布《2021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20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嚴重沖擊下,中國制造業經受住了巨大考驗,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巴西、印度9國對比中,充分彰顯了體系完整優勢。
具體而言,我國實現了規模優勢唯一增長,質量效益基本穩定,創新動能活力提升,強基固本初見成效,綠色低碳踐行有力。9個國家2020年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相較2019年均未發生變化。同時,我國雖仍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三陣列,但與第一、第二陣列國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差距不斷縮小,追趕步伐持續加快。
《報告》總結了我國2015年—2020年制造強國建設進程及經驗。《報告》指出,五年間,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由105.78增長到116.02。我國制造業總體趨勢穩中向好,實現了市場快速響應,體現出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強大動員組織能力,呈現出迎難而上、愈戰愈勇的“韌性”,制造強國建設進程基本按照預期目標前進。制造強國戰略已成為引領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指出,我國制造業的體系完備且不斷向中高端發展,正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競爭力持續提高。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2021年—2025年全球經濟發展大概率將呈現更為跌宕起伏的顯著波動,但仍能從短期波動中探尋到中長期平穩發展的大脈絡。
單忠德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發展要著力扭轉我國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導致的要素價格扭曲和資源錯配現象;要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努力構建完善與中國制造業完整產業體系相匹配、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的創新體系;要加快進行產業基礎能力評估,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此外,要提升盈利能力,著力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要加快推進制造業節能降耗和綠色低碳轉型;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鼓勵優秀制造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加速推動制造強國階段性戰略目標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對《報告》進行了解讀。他指出,從預測結果看,2020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已與日本水平十分接近,順承當前的發展態勢,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按照既定計劃繼續大力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我國能夠在2025年邁入全球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邁入制造強國行列。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得益于完整工業體系優勢、廣闊市場優勢等多重紅利疊加,而“質量效益”分項數值對制造強國發展指數貢獻率仍有待提升,全社會增長的研發投入經費并未重點流向制造業,我國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在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的大背景下,保持宏觀穩定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制造業要著眼長遠、抓好當前,解決脫實向虛、市場、資金、觀念、作風、決策機制、人才和結構等一系列外部和內部問題,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國建設。
“制造強國發展指數”自2015年起每年發布,社會關注度高,已成為客觀評價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權威性指數。
發布會由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陳建峰主持,由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等院士專家40余人出席發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