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碳交易和節能量交易每天正在向你包圍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意識到我們產業的市場環境正在變化;當我們的產業已從生產制造和項目工程領域發展到產業服務經濟領域,從以政策機制推動發展為主到以產業服務經濟為核心的市場機制推動發展為主的新階段,你是否意識到企業的競爭要素和商業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化轉型對企業是個機會,也是個災難,關鍵看你如何選擇,如何行動。企業最大的危機,不是當下是否有點業績,而是對未來能否清晰的把握。諾基亞的市場業績、企業文化、管理規范、專利創新、都是全球頂尖的,但因為忽視產業轉型,諾基亞和成就他的時代市場環境一起被消失了。 每一個進入節能環保市場的企業,都因為自己在資金、產品技術、社會關系方面具備某項優勢,或者因為你是國企。但當我們產業的市場條件開始變化的時候,這些你最初的資源是否還足夠支撐你的發展?
以下幾類公司很快會成為轉型的犧牲品:
(1)還停留在產業初期的夢想中,靠政策需求吃飯或固步自封。 (2)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業務模式的,還未打通融資通道。 (3)認為備具較好的產品技術能為后續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豈不知節能環保行業中的各類產品技術水平的差異性并不大)。 (4)認為現在還有些項目業績或市場資源而無緊迫感、危險感。那么你的企業已掉入溫水煮青蛙的鍋中,倒閉公司中最多的就是這類企業。豈知市場的競爭要素已發生變化,并且習李新政已讓越來越多的市場競爭在陽光下進行,你原來的優勢還能剩下多少? (5)特別是剛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初生牛犢不怕虎,認為自己具備良好的優勢還沒意識到發展的艱難。豈知節能環保行業經過前期多年發展,進入門檻看似低,其實經營門檻已很高。它是集政策應用、技術整合、金融工具運用、產業知識提升、市場營銷等一系列的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你需付出的成長學費代價可能就會很高。
不關注產業經濟的競爭發展,不爭取市場化的競爭優勢,那么你的企業將很快在這個產業轉型中淪陷。5年前進入這個行業的公司,差不多有30%已虧了錢而退出,活下來的企業中絕大多數都處于掙扎性的經營中。產業報告中那欣欣向榮的數據只不過是為了粉飾政績罷了。
有些公司為項目跑了好幾年,沒有進展;有些公司發展了好幾年還在艱苦創業甚至倒退;有些公司雖然比創業階段好點,但發展還是力不從心,找不到發展的支撐點和杠桿。
傳統的發展資源已難以驅動你下一個階段的發展空間。所以企業下階段的發展需要深度結合市場化的服務機制和市場模式,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自己專業的領域。 1、走分工專業化道路: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期幾乎是靠政策機制推動的,產業內各領域的政策每年層出不窮。導致一個原本是做市場的企業變成即要搞市場,又要搞政治,還要面對融資、節能量交易碳交易等一系列相關發展資源因素的整合和應用,復雜的局面消耗了企業大部分精力和成本,無法集中全力,輕裝上陣拼市場。有一家年收入百萬元的公司,財務居然就有6位。所以企業急需從這個泥塘中脫出身來,把自己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市場中去。
比如深圳在南山科技園的科興科學園設立了專門的產業服務區,提供產業服務的系統化服務,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去年就開始參于的企業都發展的不錯。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給企業注入很大的競爭活力。
2、打通金融服務通道,并實現商品銷售金融化、項目資產金融化和企業資本證券化。我國現在許多項目特別是市政項目或具有一定規模性的節能環保項目,都要求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這就需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后盾,如果融資渠道不打通,那么90%的節能公司難以持續經營發展。要知道在目前已倒閉或陷入經營困難的企業中,80%都輸在融資能力上。
3、積極借助節能量交易和碳交易的市場力量為市場杠桿:節能量交易和碳交易從2013年開始就在市場不段的興起,節能量(碳)交易是產業市場化發展的核心,2011年政府規劃建立的碳交易所在2013年底大都已開始運營,節能量交易政策也即將出臺,很快就會規模化的推向市場。而許多人卻認為它還沒有形成規模而未重視,忽視了這個強大的發展趨勢。企業最大的危機,不是當下是否有點業績,而是對未來能否清晰的把握。行業中少數對市場反應靈敏的企業已將節能量(碳)交易的商業模式運用的如火如茶。節能量(碳)交易不僅能將節能環保產品或項目從單純的節能收益延伸到新的收益領域,創造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是種新的商業模式,從2013年初就開始介入的幾家企業,運用這種商業模式在業務上都獲得了暴發式增長,特別是碳戰新產業,幫助節能企業完成的照明項目就達40多個,2014年還將完成更多城市綜合性的項目,同樣深圳龍富華、杭州杰棒都用此市場杠桿完成了多個城市的節能環保工程。
4、整合市場資源。有許多公司做了好幾年了都沒突破自己的發展瓶頸,市場資源一直無法突破。而我們的行業企業有一部分正在向“綜合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能力轉變。特別是國家取消了備案資格管理制度后,市場的政策門檻被取消,各類央企國企以及中大型用能單位的節能公司紛紛大舉殺入,依據新政方向的聚集資金優勢和規模優勢,推動激烈化的市場競爭,各類工程公司、產品制造商也隨之殺進節能環保行業。如果你還停留在原始的發展階段,你將失去后續的發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