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例達七成。棉花原料價格高企,已成困擾企業發展的瓶頸。”近日,福州不少紡織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反映。
國家為保護棉農的利益,對棉花進口實行配額制度。由于進口配額不足,包括福州紡織企業在內的大量企業選擇采購國內棉花。而近幾年,棉價呈“內高外低”趨勢。今年2月,進口棉到岸均價約1.5萬元/噸,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約1.98萬元/噸,每噸價差達4800元。
“外在約束既定,棉紡企業突圍,唯有向內尋找變革力量。”福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關人士說。
福州翔隆紡織有限公司,是民營科技型紡織骨干企業,產品主要是純棉和混紡紗,年生產規模60萬錠,產值25億元。為了降低棉花收購成本,翔隆著力用好用足進口通關政策。
該公司投資的翔孚國際物流園區,去年底動工建設。該項目位于福州空港綜合保稅區內,而保稅區享有進口商品“保稅免證”政策,進入保稅區的進境棉花無配額限制,企業可在棉價較低的時候,從國外大量購買進口棉入區,等取得配額后,再陸續出區。
由于是自有物流園區,對翔隆而言,進口棉的存儲費用并不高。同時,進口棉花一般會短重1%-2%。出保稅區通關時,按照按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重量證書上的實際金額交相應關稅,與直接進口相比,可避免多交關稅。
“技術研發,是企業解決棉花成本上升問題的另一條思路。”省紡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林磊表示,技術研發可促進產品升級,降低紗線生產中的棉花用量,并用新的功能紗、混紡紗替代原來的棉紗。
根據福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調研,福州嘉達紡織在天然纖維、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生產新產品方面不斷革新技術,其主推的綠色可再生新型功能紗產品在細度、彈性等技術指標上已走在國內甚至國際同行的前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棉紗吃緊的局面。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考慮跨國投資辦廠,將工廠開在具有原料成本優勢的美國等地,以境外投資的方式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福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關人士建議,企業還可運用金融工具,加強風險控制,如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企業可在看漲棉花遠期價格時買入期貨,未來若價格確實上揚,企業就節約了成本”;積極引進新型紡紗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融入棉花現代物流發展格局,提高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