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數據顯示,本年度美國棉花預期出口量是233萬噸,較上一年度縮減了50.8萬噸,降幅達18%。筆者分析美棉的出口格局以及美棉的周出口裝運數據,認為本年度美棉出口量的縮減,主要源于中國進口簽約量的大幅下調。
據統計,截至4月24日,美國累計凈簽約出口2013/2014年度棉花222.4萬噸,占年度預計出口總量的95%。其中,中國方面累計簽約進口2013/2014年度美棉52.8萬噸,占美棉總出口量的23.7%;累計裝運美棉45.5萬噸,占美棉總裝運量的25.2%。
對比美國近五年的出口進度表可見,本年度是美國近四年來簽約出口量占年度總出口量比例最低的一年。
分析美國本年度出口量下滑的原因,我們具體細化美國棉花的出口方向。依據往期的美棉出口數據顯示,美棉主要銷往中國、土耳其、墨西哥等國家,其中中國所占份額最大,其次是土耳其。而本年度土耳其一躍成為美棉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美棉進口量則急速下滑,從歷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二。從去年同期的進口數據對比可見,本年度我國進口美棉的總簽約量為44.2萬噸,而去年同期是107.3萬噸,同比降幅達59%。
中國進口棉格局調整,趨勢性縮減美棉進口量。自2004年開始,我國就已開始調減從美國進口的棉花數量。綜合我國棉花進口量排名前三的國家進口量占比來看,我國逐漸縮減了從美國進口的棉花數量,同時增加了從印度和澳大利亞進口棉花數量。
事實上,自2011/2012年度我國棉花進口量呈現出逐年縮減的趨勢。據美國農業部預測數據顯示,本年度我國棉花進口量是261.3萬噸,較去年下調了181.3萬噸,降幅高達41%。
究其原因,在于我國棉花自2011年開始持續三年的無限量收儲,國儲庫存充足,因此國家在我國的棉花進口配額方面適當實施了一定的收緊操作,從而相應地控制了中國棉花的進口量。2012年至今,我國棉花的進口配額呈現縮減的態勢,2014年至目前國家只下發了1%的關稅內配額,還未增發相關的進口配額。
目前因為我國政策導向的調整,一是收儲改直補,我國國家政策干預弱化,棉花市場逐步回歸市場化,有利于內外棉價差的回歸。據統計,截至5月5日配額內的內外棉價差已經縮減至1121元/噸;滑準稅配額折算的內外棉價差也下滑至1998元/噸。二是我國棉花拋儲基準價的下調,由18000元/噸下調至17250元/噸,同時搭配3:1的進口棉競賣額度。這樣折算下來,我國紡織企業的用棉成本明顯下滑至16600-17000元/噸左右。
進口棉價格優勢的弱化,以及中國拋儲棉采購成本的下滑,都使得國內紡織企業減少對進口棉的采購,當然其中也包含對美棉的采購力度。
依據美國農業部年度展望論壇上預測數據顯示,美棉面積將達到1150萬英畝,增幅達到10.58%,以此預計產量將增加至354.9萬噸。中國預計在高額庫存的壓制下,將持續限制進口配額的發放量。以此預計,新年度美國的棉花出口量將持續低位,甚至低于本年度。產量的增加、出口量的減少,帶給美國的就是期末庫存的增加,而這勢必會對新年度美國的棉價造成壓制,預期新年度美國棉價的運行區間將下移至75-90美分/磅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