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日刊文稱,在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原油供應大幅增長的形勢下,亞洲市場上的供需天平正在朝著有利于買家的一方傾斜。在以前,買家曾不得不任由大型能源出口國擺布;但在今天,買家則正在得益于更有利的交易條款和折扣。
在過去四個月時間里,面向亞洲地區出貨的原油價格已經大幅下降了25%左右,在這一市場上,新的原油交易中包括了其他一些福利,如更低的運輸成本、靈活的支付條款以及更少的貿易限制等。
這種情況與最近幾年以來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亞洲地區的原油需求強勁,尤其來自于中國的需求更是如此;而與此同時,那時的原油供應則不像今天那樣充足,這意味著亞洲地區的買家不得不面臨溢價。與此同時,全球原油市場也正在發生廣泛的轉變,即大型能源出口國轉為向亞洲地區出售更多原油,原因是在頁巖氣生產增長的支持下,北美地區已經日益變得能在能源供應方面做到自給自足;而就歐洲地區而言,該地區正面臨著難以提振經濟增長的困境。
倫敦原油交易公司Clearsource Commodity Services的總經理AdiImsirovic指出,亞洲地區的原油交易商已經變得更加自信,而且他們正在變成“價格制定者而非價格接受者”。
目前全球原油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是,沙特阿拉伯及其他中東產油國正在下調面向亞洲買家的售價,從這種形勢引發了有關可能爆發價格戰的擔憂情緒。但除了降價以外,產油國同時也一直都在采取其他的刺激性措施來吸引亞洲的原油消費者。舉例來說,靈活的支付合同能令原油買家直接從中受益,原因是根據這種合同,買家不需要馬上付清全款。
今年8月份,中石化與科威特簽署了一項10年期的交易合同,內容是將該公司的原油購買量提高近一倍,至30萬桶/日。據熟知雙方談判內情的新加坡交易商稱,科威特在這項交易中為中石化提供了一種“甜頭”,那就是由科威特方面承擔所有的運輸費用。而在正常情況下,運費通常都需要由買家全額承擔。按照當前的費率,原油輸送的運費最高可達到相當于每桶1.60美元。
中石化尚未就此消息置評,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也拒絕置評。
與此同時,據曾參與近日價格談判的波斯灣原油交易商透露,伊朗和伊拉克的國家石油公司也正在向亞洲買家提供更好的信貸和支付條款。舉例來說,印度等價格敏感的買家被允許延長支付日期至最多90天,而通常情況下應該是30天內付清。
伊拉克國家石油營銷組織(State Organization for Marketing of Oil)并未就此置評。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的一名高管則拒絕置評,稱其交易策略屬于保密信息。
另一個主要產油國阿聯酋則已經從其銷售合同中去掉了目的地條款,這種條款旨在阻止買家轉售原油。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一位拒絕具名的高管證實:“我們有很多客戶都已經選擇了放寬目的地條款后的合同。”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這種允許買家轉售原油的靈活性頗具吸引力,原因是對一家亞洲的煉油公司來說,其可選擇在需求疲弱的情況下不接收海運而來的原油。
市場參與者指出,就目前而言,中東地區的產油國更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護自己在亞洲市場上的現有份額,而不是如何在定價方面勝過競爭對手。
從沙特阿拉伯最新采取的降價措施來看,其降價幅度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而在不久以后,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也紛紛降價。伊拉克一直都在調低巴士拉(Basrah)輕中質油的官方售價,與沙特阿拉伯展開了價格競賽,后者是歐佩克(OPEC)組織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國。
在上周召開的新加坡普氏石油大會上,Energy Aspects分析師艾米塔•森(Amrita Sen)指出,中東地區的產油國正面臨著需要保持原油收入的壓力,尤其是在后“阿拉伯春天”的時代里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政府為安撫心懷不滿的人口而花費的支出大幅增長。與此同時,來自于拉美地區和非洲產油國的競爭壓力也正在增強。利比亞和安哥拉都已經采取了降價措施,原因是這些國家已經丟掉了美國和歐洲等傳統市場,被迫提高面向亞洲市場的原油出口量。在過去,利比亞很少會向亞洲地區出口原油,但自8月份以來,中國已經取代了一些地中海國家,成為利比亞的最大客戶之一。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利比亞還正在與印度的煉油商展開談判。
安哥拉的一名官員則表示:“自5月份以來,我們已經采取了降價措施。與布倫特原油相比,有些Angolan原油此前的售價要高出1美元/桶,而現在則比布倫特原油低1到4美元/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