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能低估的經濟下行壓力,要保持穩增長,中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仍存在較大操作空間。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指出,要加大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力度,來保持經濟處于合理增長區間。而財政部將2015年赤字率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就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體現。
財政政策“加法減法”齊下
我們注意到,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后面加了一個詞叫“適當加大力度”,而此前并沒有這樣的提法。因此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加大力度”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就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對此,財政部新聞發言人8日表示,2015年赤字率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上升0.2個百分點,這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體現。而適當增加赤字規模,有助于應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對經濟的刺激力度,保障剛性支出。
除此之外,積極財政政策還進一步加大了支出力度。一是中央財政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1124億元,二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000億元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建設支出。兩項合計實際增加支出2124億元,但并沒有增加赤字。因此,積極財政政策加大支出力度,并不是完全靠擴大赤字規模。
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通過擴大支出做“加法”,還將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做“減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羊年伊始,中央政府便再次派送減稅降費“大禮包”,其中包括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降低企業和職工繳納失業保險費率,以及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等等。“亮點在于,不僅降低與小微企業有關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還包括一些政府性基金。這將切實為小微企業減輕負擔。”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表示。
用政府投資拉動終端需求
從經濟數據上看,1月份一些實物量的指標走低,如發電量、貨運量,盡管2月份一些先行指數已經開始小幅地回升,如制造業的PMI、非制造業PMI、出口先導指數,社會的預期在趨穩,但是國際經濟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比較多。
面對不能低估的經濟下行壓力,要保持穩增長,除了降息降準這樣的寬松貨幣政策之外,更加有效的調控還是要通過增加政府投資,擴大終端需求,主要還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大力度后可以啟動一些項目。
據了解,我國今年還將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在拉動經濟發展中,還是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切實提高投資的效率。徐紹史透露,發改委草擬了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現正與財政部商榷,把預算內資金和財政資金一起設立了新興產業創新引導基金和制造業支持基金,以改變發改委投資的方式。
“我們用我們所掌握的預算內投資來撬動社會投資,就是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基金、信貸、保險各種投資公司合作,一起來參與投資,加大投資的規模。”徐紹史說。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也表示,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從短期來看,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應該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大終端需求。
貨幣松緊適度是總基調
李克強總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為全年貨幣政策定下基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怎樣算松緊適度?答案是: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最近三個月,央行分別進行了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很多市場人士解讀為貨幣政策已轉向寬松,但是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回應說,央行的貨幣政策并沒有轉向,最近央行兩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貨幣政策被動緊縮,維持貨幣政策的中性和穩健性。
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也表示,中國人民銀行不久前采取的降準、降息操作是為滿足銀行間市場適當合理的流動性需要,貨幣政策并沒有向寬松的方向發展。吳曉靈認為,央行目前采取的結構性政策,主要是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種補充政策,總體看,貨幣政策仍是一個總量政策,結構性政策只是階段性的、輔助性的手段。
雖然貨幣政策沒有轉向,但市場基本預期“中性適度”貨幣政策仍有寬松的空間。“我們預期今年貨幣政策將較去年寬松。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壓力仍大,通脹處于較低水平,我們預期人民銀行未來數季將繼續減息及下調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恒生銀行高級經濟師姚少華表示。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認為,在美聯儲遲早會加息的情況下,預期未來貨幣政策仍保持穩健偏松,但鑒于此次降息后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已接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進一步下調的空間已經很小。
持類似觀點的大通證券也認為,穩增長政策將圍繞貨幣政策來展開,未來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會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會保持在穩健的范圍內,央行會在穩健的前提下根據經濟下滑程度對貨幣政策做出相應的寬松性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