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們這墻體,全部用的都是消音板。”昨日,西北熱電中心京西熱電集團總經理趙劍波指著一座約有40米高、灰白相間的建筑說道。用了兩年多時間建成的西北熱電中心令趙劍波感到驕傲,他說就像完成了一個作品。位于石景山高井的西北熱電中心于去年年底建成,至今已經履行了200多天的燃氣發電使命。今年冬季,它將完全取代北京兩座最老的燃煤電廠——石景山和高井熱電廠,成為西北地區供電、供暖的主力軍。西北熱電中心“上崗”后,將每年減少燃煤550萬噸。
按照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任務要求,本市要在2016年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以逐漸替代所有燃煤電廠,西北熱電中心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從2012年開工,經過了70多次會議、28個月的苦干,穿過9處河流、4處鐵路,人歇機不歇、調試階段一天不休……用了3年的時間,建成全市規模最大的熱電中心。
“你看,像這樣的燃機有3臺,天然氣經過這個燃機后,開始燃燒做功,帶動一臺發電機發電,熱煙機再進入余熱鍋爐,產生熱水蒸氣,進入汽輪機,再次做功發電……”在3-4層樓高的機房里,工作人員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了燃氣發電之所以高效的原理。和以往燃煤發電廠的機房相比,這個新的機房最直觀的變化是噪音小得多,不用費勁也能聽到人聲。據工作人員的解釋,原因是所有墻體上都安有吸音板,屋頂遍布消音器,燃氣設備上還裝著消音裝置,噪音標準達到了國家二級水平。
噪音的感觀只是變化之一,與老的燃煤電廠相比,西北熱電中心的變化還有很多,“老百姓可能感受不明顯,但是我們的感受就太大了,簡單來說效率提高,操作簡單。”趙劍波介紹說,京西熱電集團每年可以減少近320萬噸的燃煤量,相應帶來的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也都以千噸計量,目前供熱已實現最大化。
與燃煤電廠相比,西北熱電中心的辦公條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機房旁邊的主控室是個大陽光房,17臺機器正在跳轉著各種數據。透過房頂上的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北熱電中心京西熱電”幾個大字。趙劍波向北青報記者翻出自己在夜里拍的主控室夜景,“看見沒,透過窗戶就能看到外面的‘西北熱電中心’,這幾個字還是著名書畫家蘇適寫的。”雖然辦公條件改善了,但工作卻不比原來放松,目前京西有200多個工作人員,由于人手并不多,一個人往往需要負責多個機組。
除了西北熱電中心之外,其他三大熱電中心分別位于東北高安屯、東南高碑店和西南草橋,計劃于明年全部完成建設并投產。四大熱電中心建成后,一共將削減920萬噸燃煤。每年少燒的920萬噸燃煤是個什么概念?如果用16米長的貨車裝載,一輛接著一輛,可以從烏魯木齊排到北京。四大熱電中心建成后,全市將不再建新熱電廠,新增電力需求將通過外調電力解決,外調電比例將超過70%。到2017年,本市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將由2012年的25.8%降至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將達7%。
今年是本市壓減燃煤工作五年計劃中期節點,王安順市長與環保部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削減到1500萬噸”,據此測算今年本市將再壓減燃煤400萬噸,以完成國家考核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