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現今發達國家,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建立已成為國家促進建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運行體制。從1990 年英國推出“建筑環境評估法”( BREEAM) 開始,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等國家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1.綠色建筑的起源
在20世紀60年代,“綠色建筑”的理念已由建筑師提出但未得到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能源危機出現,建筑師們開始關注建筑的材料、結構及施工等因素對環境造成的持久破壞,“綠色建筑”這一理念才開始深入人心,相繼在英、美、日等發達國家興起。
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所給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一套應用在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的評價及認證系統,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系列的評價指標,為綠色建筑的鑒定、管理和維護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
2.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介紹
對于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完善較有借鑒意義的體系有英國BREEAM、美國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CASBEE以及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各評價體系側重點不同,下面對各評價體系逐一進行介紹。
❶英國環境評估法(BREEAM)
英國環境評估法(BREEAM)是國際上首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也是目前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最成熟體系之一。從1990年開始,英國建筑研究院(BRE)就開始研發BREEAM評價體系,其采用簡潔、透明的評價框架,將其評價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包括建筑的設計階段、新建成階段和后期管理階段中的核心性能、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三方面內容進行評價。
評價指標包括管理、能源、水資源、原材料、室內外環境、運輸、污染、土地使用、地區生態、創新十個方面。依據建筑項目所處建設階段的不同,將建筑核心性能分(BPS)、運行和管理分、設計與建造分或BPS三項分數相加得出BREEAM的總分,再通過BPS值換算表轉換成建筑環境性能指數(EPI),最終結果以直觀的量化分數展示出來。
❷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計劃(LEED)
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計劃(LEED)以市場為導向的建筑物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從1995年至今,LEED根據市場的需要已細化為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住宅版本LEED—H旨在促進高性能住宅建筑的設計與建造,對美國住宅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LEED—NC是針對性能較高的公共建筑和商業建筑,為綜合性住宅樓、寫字樓、實驗室和制造廠等而設計;LEED—EB是致力于協助業主和物業進行運營、維護和更新方面的工作,以達到降低環境影響和提升運營效率的目的,其主要包括整個建筑的循環利用、外部維護、清潔與維護和系統升級四個方面的內容。LEED在評價內容方面,從資源與材料、室內環境質量、能源與大氣、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場地設計的可持續性和革新設計六個方面對建筑進行綠色性能評價。
在每個大方面,LEED提出評價可能的得分條目和前提條件,在每個得分條目中又包括提交文件(LEED—NC2。2未包含)、評價目的、可能的策略、要求及技術。評價系統根據相應的得分情況,得出總分,依據總分,將建筑分為白金、金、銀、銅四個等級。
❸加拿大綠色建筑挑戰計劃(GBTOOL)
1998年,加拿大發起并領導“綠色建筑挑戰”GBC項目。該項目由英國、美國、法國等14個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參與,旨在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認證系統(GBTOOL)。GBTOOL體系的優勢在于各國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自定義詳細的評價內容、權重系數和評價基準,促進綠色建筑信息在多個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使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綠色建筑具有借鑒性和可比性。
GBTOOL以EXCEL軟件為操作背景,所有評價過程及全部評價內容均在EXCEL軟件中進行,最終評價結果通過軟件中預先編寫的規則和公式自動計算生成后以直方圖呈現出來。所有評價的性能得分和子項得分的等級設定為-2分到+5分,通過設置比例加權系統,各較低層系的得分分別乘以各自的權重系數后再相加得出高—級層系的得分值。
❹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估體系(CASBEE)
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是依據日本本國的特點制定綠色建筑評價體系。CAS-BEE主要考察兩大指標,包括建筑物的環境質量和性能指標、建筑物環境負荷指標。其采用Q/L的雙指標評價法,“產出”Q表示“建筑物的環境質量和性能”;“消耗”L表示建筑物的“環境負荷”。通過Q/L值判別建筑物的綠色水平,得出“建筑物環境效率”(BEE)。BEE突出了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使評價結果更為明確。
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2006年3月16日,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以下簡稱《標準》,并于同年6月1日開始實施。《標準》借鑒美國LEED評價體系,采用措施得分法,易于操作。在《標準》中,將綠色建筑標準分為兩大體系———居住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公共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各系統中分為六類一級指標,包括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室外環境、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每一級指標中具體指標又細化為三類: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現已出版最新GB/T50378-2014)
其中,控制項指標是評價必須具有的條件,為必備項;優選項指標一般為要求較高、實現較困難的指標,為加分項。對于同一評價對象,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又有所不同。
評價的得分是根據滿足一般項和優選項的程度不同,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強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建筑的最初設計規劃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和運用環境因素,并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把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在建筑后期運營過程中給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無害、低耗的活動空間。
3.對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分析和認識
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在評價方法、評價內容、評價過程等方面各有優勢,在能源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場地環境與空間利用等主要指標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而在成本與經濟、全面與操作、運營管理、創新設計等內容上各成一體。
➀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共同點
縱觀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其建立都是以健康和環境為主題。兩大主題中所涉及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提高生活品質、獨立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在各體系中都得到了體現和重視。
➁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不同點
(1)核心理念和出發點不同。
英國BREEAM側重綠色建筑與環境的可持續性,運用簡單開放的評價構架,更易于操作;美國LEED注重綠色建筑與市場的聯系和協作,以市場為基準,觀測和評價建筑性能的整體表現;加拿大GBTOOL評價體系注重全球性,建立國際化的體系和認證系統,各國在遵循本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可以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日本CASBEE評價體系注重環境效率,把提高建筑物環境效率作為綠色建筑評價的根本。
(2)評估權重和評分方法不同。
權重是依據各指標在整個評價中的對綠色建筑作用相對重要程度而設定的百分數。各體系中,美國LEED體系沒有設置權重系數,而BREEAM,GBTOOL,CASBEE等體系都采用了權重系統。其中CASBEE的權重系統建立的比較完善,而加拿大GBTOOL根據不同的指標在二級權重系統和四級權重系統之間來回浮動。
評價階段劃分方面,美國LEED幾乎沒有對建設過程進行評價階段劃分,而英國、加拿大、日本的綠建評價體系對建設過程各階段的評估內容、評估側重點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評分方法方面,美國LEED提供了內容詳盡的使用手冊,在敘述各子項的評估目的的同時,還對技術和設計方法提出了建議與說明,其得分也采用了直接累加方式,易于操作使用。英國、加拿大、日本的評分方法相對復雜,評估過程較為繁復,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有,各國對評分結果雖都采用分級制確定實現綠色的程度,但分級方式不同,其中英、美綠色建筑采用四等級制,日本CASBEE采用五等級制。
➂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疏忽點
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受知識、技術及條件等多方面的制約,對于環境、能源和建筑三者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清晰,各評價體系都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和局限性。美國LEED評價體系優勢在于認可度、參與度高,但其評價體系沒有設置權重,而且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缺乏相關評價標準;日本CASBEE體系做出了詳盡的量化標準,操作性強,但該體系只有日本本國的數據,推廣應用到其他國家還有一定的難度;加拿大GBTOOL為適應于各國家,指標劃分詳細且具體,導致評價過程過于繁瑣,反而限制了其在全球的推廣使用。《標準》借鑒美國LEED,同樣存在回避權重的問題,它采用措施得分法,這就喪失了重要指標在綠色建筑中的體現,同時也削弱了《標準》在綠色建筑設計和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4.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對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啟示
☞(1)通過比較以上體系可以看出,國際綠色評估體系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立足于哪個方面,最終都落實到“數字”上。只有量化的評分體系,才能直觀、準確、形象的表現建筑的綠色性、節能性,同時為建筑后期維護以及其他建筑的設計、改造提供可靠數據。
☞(2)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都比較重視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國在建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時也應著重考慮這一點。例如在采暖方面,鍋爐供暖與熱電廠如何協調供暖,實現多熱源聯網、相互補給利用,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輕環境污染的同時,還有利于節約能源,提高熱效率。
☞(3)我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應注重“可持續”效應,注重后期運營以及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的綠色環保節能。能源方面,我國的能源蘊藏量居世界的前列,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最近一次統計能源資源總儲量大約為4萬億噸標準煤,但是人均的能源資源占有量和消費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土地方面,“人多地少”是我國目前的土地資源情況,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住在獨立式或聯排式的個人住宅內,我國目前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城市的大部分居民都將會住在公寓式的集合住宅樓內。如何實現綠色建筑與資源協調發展,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最小化,最大程度的利用資源本體,最小程度的利用資源數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4)材料方面,鋼材屬于綠色建材,從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鋼材性能好、無污染且可以回收二次利用,但依照目前國內鋼結構建筑來說,鋼結構建筑的造價過高是限制其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然而造成鋼結構建筑造價高的原因是大量的鏈接配件的使用以及依照現行消防規范需設置的防火措施等,而非鋼結構主體本身。因此,在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應注重鋼結構技術的研究,以求在合理的經濟性能內推廣或者倡導鋼結構建筑。
☞(5)我國現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的評價依然是定性分析的層面占主導,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應借鑒國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主要加強定量分析評價,體現出定性、定量分析的系統性、完整性、控制性和靈活性。
☞(6)綠色建筑不等同于高綠化率建筑。由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可以看出,體系強調的是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從設計、建造再到后期維護管理,綠色建筑在全部過程都應符合“綠色”的理念。而綠化率只是在開發商鼓吹建筑外部環境優越時用的概念,其目的無非是宣傳樓盤而已,并沒有法律法規方面的依據,再高的建筑綠化率,充其量也只屬于景觀住宅范疇,不要把高綠化率建筑與綠色建筑相提并論。
☞(7)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強調不同專業的協調配合。在學術方面,強調學科間交流合作,綜合解決問題;在技術方面,強調行業間的協作與配合。
5.結語
在國際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公眾對綠色建筑的認知度不斷的提高,綠色建筑評價必然會帶來可觀的市場效益。中國應立足于當前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有選擇的吸收和運用。同時注重評價體系與地域性特征相結合,因地制宜的建立量化指標,建立符合我國地域特點的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