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后,北方各大城市相繼爆發的霧霾污染使得煤炭行業再次遭遇重創。相關調查顯示,燒煤對PM2.5濃度貢獻值高達61%。因此,在全民“抗霾”時代,采用燒煤形式的火力發電廠將進行環保升級,煤炭行業迎來大考;與此同時,新能源替代火電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再次被提上議程。在十面“霾”伏背景下,我國新能源產業即將受益。
新能源是指不同于石油、煤炭,對環境沒有污染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包含光伏、風能、核電、汽車新能源與生物質能等。近年,在環保與能源雙重壓力下,新能源被視為各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我國也不例外。“十二五”期間,新能源在政策肯定下獲得了快速發展,近期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了推動國內低碳經濟發展、打造安全高效的能源環境等內容,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新能源同樣將受到政策利好,迎來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額為895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是全球可再生清潔能源投資的29%。其中,光伏與風電是我國投資最大的兩大清潔能源項目,這與風能與太陽能資源易獲得,且投資回報較高有關。
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上,我國風能資源都極為豐富。目前,風電已經成為繼火電與水電后我國第三大主力發電能源。2014年我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為9581萬千瓦,約為社會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的7.05%。相較于火電與水電的規模,風電發展還極為落后,這也意味著在新能源政策利好下,風電將有極大發展空間。
光伏是全球需求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在我國,光伏主要有地面電站與分布式光伏兩種并網發電形式。其中,地面電站市占率極高,分布式光伏占比僅有20%。考慮到地面電站需要用到大量土地,不適用于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因此未來分布式光伏將成為主力軍,獲得資本市場看好。
以上是風電與光伏發展利好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能源規劃未統籌好,火電裝機過快,風電與光伏裝機使用量減少,這導致了近年一些地區“棄光棄風”現象嚴峻,這亟待全國進一步限制火電發展,并加快建設特高壓等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網絡,提高儲能技術,以此緩解“棄光棄風”現象,首先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