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PPP代替政府融資平臺,成為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的重要融資模式,各級政府推出了海量PPP項目,PPP投資新機會凸顯。在此背景下,PPP投什么、怎么投、何時投,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本文在回顧2015年國內PPP發展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2016國內PPP投資的新形勢、新機會,提出了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投資的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鎮常住人口數量由1978年的1.72億人猛增到2014年的7.49億人,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4年的54.8% ,由此帶來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巨大的投融資需求,也導致了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高企。為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化解城鎮融資問題,降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發展的投資建設運營成本,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近年來國家在城鎮建設領域的投融資改革力度不斷加大。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為城鎮建設領域投融資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修明渠、堵暗門,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倒逼地方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0號),明確要求要建立健全PPP機制,正式拉開了PPP發展的序幕。
2015年國內PPP發展回顧
為落實國務院推進PPP的文件精神,2014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分別出臺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2014]2724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財金〔2014〕113號),就PPP的適用范圍、實施主體、聯審機制、部門責任、實施流程等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實際上,PPP在中國并不是新鮮事物,PPP最主要的形式基礎設施特許經營在國內的實踐探索已有將近30年的歷史,對推進高速公路、隧橋、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建設運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受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政策、部分特許經營項目運作不規范等因素影響,近10年來國內PPP發展相對緩慢。
2015年,國內新一輪PPP全面推進。國家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細化和完善PPP操作規則。各地方政府出臺了PPP實施意見,并公布和推介了大量PPP項目。專業中介機構積極參與PPP的咨詢服務,提供實施方案,協作各級政府發布PPP項目的采購招標信息。社會資本積極參與PPP項目投資建設。總體上看,政策多、項目多、資金多是2015年PPP發展的主要特征。
PPP政策文件密集出臺
2015年,國家部委、各級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PPP政策文件、部門規章,促進和規范PPP運作。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國家部委出臺的與PPP相關的文件多達65份,其中2015年出臺50份,指導和規范全國PPP發展;各省級行政區政府層面出臺的PPP文件66份,落實國家要求和推進本地區PPP工作。總體上看,PPP政策涉及面廣,政策密集度大。
一是出臺行業領域的PPP實施政策。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的文件推動下,相關部委針對水電站、海綿城市、重大水利工程、水污染防治、收費公路、公共租賃住房、投資建設運營、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鐵路、城市停車設施、地下綜合管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醫療設施等領域,分別出臺了行業PPP實施意見,推動上述行業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這些領域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
二是規范PPP操作。規范操作是PPP成功運作的前提。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在2014年政策文件的基礎上,2015年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PPP項目的推介、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政府采購信息公開、PPP項目信息平臺管理、物有所值論證等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細化和規范了PPP的操作規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將PPP的引導規范由指導性文件上升到部門規章。
三是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2015年,財稅部門出臺文件,明確將政府付費PPP項目的政府支出納入到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和中長期財政規劃,并明確地方政府用于PPP項目的付費總額不能超過年度財政總支出的10%,從而穩定社會資本的投資預期,保護投資安全。同時,還出臺了政府投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實施PPP項目以獎代補、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支持政策,進一步從財政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PPP發展。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聯合發文,支持政策性性金融機構PPP項目的貸款最長可達30年,并支持PPP項目發債和設立產業基金等,拓寬PPP的融資渠道。
PPP項目推介力度空前
2015年,國家有關部委加強了PPP項目庫、示范項目建設,地方政府也同步加大了PPP項目推介招商力度,國內PPP項目熱度前所未有。
一是加強示范項目引導。加強PPP示范項目管理,是推廣運用規范PPP模式的重要抓手,旨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范例,形成一套有效促進PPP規范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經過地方推薦和專家評選,2014年12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實施有關問題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PPP示范項目30個,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涉及供水、供暖、環保、交通、新能源汽車、地下綜合管廊、醫療、體育等多個領域。2015年9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公布第二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的通知》,公布了第二批PPP示范項目206個,總投資金額6589億元。截至2015年底,財政部公布的PPP示范項目236個,總投資約0.84萬億元。
二是建立PPP項目庫。為加快推廣PPP模式,更好地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發展改革委推薦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核并建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PPP項目庫,并先后向社會公布了兩批次PPP項目。2015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一批PPP推介項目共計1043個,預計總投資1.97萬億元。2015年1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二批PPP推介項目共計1488個,總投資約2.26億元 。截至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公布PPP項目2522個,計劃總投資約4.24萬億元,項目涉及水利設施、交通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并明確項目所在地、所屬行業、建設內容及規模、政府參與方式、擬采用的PPP模式、責任人及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便于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三是地方加大PPP項目推介力度。2015年下半年以來,各地以省級政府組團推介、地市級政府各自推介、政府部門網站發布等方式,邀請相關金融機構、社會建設運營企業參加項目推介會,不斷加大PPP項目的推介招商力度。據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底,江蘇、廣東、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河北、重慶、湖南、遼寧等省市公布了其行政區域內的PPP項目信息,公布推薦的PPP項目總共達6650個,計劃總投資約8.7萬億元 。
社會資本參與方式多樣
截至2015年底,各地簽約項目數量達755個,簽約總投資額達1.8萬億元。從已簽約的項目看,社會資本包括融資方、承包商和分包商、原料供應商、專業運營商、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以及專業機構等,參與形式有股權投資、直接投資。參與投資資金的來源有企業直接融資、銀行間接融資、PPP產業基金等。2015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各地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設立了多只PPP產業基金,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用于PPP項目的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