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之年,PPP作為一項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正在發揮積極的牽引作用,而對于公眾普遍擔心的財政預算不足、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契約精神等問題,有關部門負責人也表示正在對癥下藥。
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在談到地方融資平臺的時候,樓繼偉表示要防止地方政府利用各種方式變相發債。
樓繼偉指出,“我們關注著PPP的項目,我們要把它規范,我們也發現有的地方搞PPP項目,有的是變相的借債,我們在規范它。如果把債務的風險控制住,不會給經濟造成大的傷害。”
在即將接受審議的《關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文件前后共4次提到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根據報道消息,《報告》中涉及PPP的內容包括在“強化財政資金政策的導向作用。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拉動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
“大力推廣運用PPP模式。研究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臺PPP項目財政管理辦法、標準化合同范文和分行業合同。推動PPP融資支持基金順利運行,帶動更多項目落地實施。嚴格規范愿做PPP項目,確保項目實施質量。”
根據財政部2月29日首次披露中國PPP大數據,目前大部分項目處于項目識別階段數量為5542個,約占總數的78%;項目執行351個,約占總數的5%,這也說明PPP潛在的巨大市場。
全國PPP項目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總計978項,占各行業PPP項目數的14.0%,總投資需求5264億元。
其中,污水處理、綜合治理、濕地保護等三個二級行業的項目分別為614個、259個、64個,合計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總數的95.8%;綜合整治、污水處理、濕地保護等三個二級行業的項目投資需求分別為2,983億、1,446億、595億元,合計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總投資需求的95.5%。
PPP的項目市場無疑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對PPP模式普遍存在幾種疑慮,主要為財政預算不足、環境服務費不能按時足額收取、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契約精神的問題。
對于這些公眾擔心的潛在問題,相關部門也表示正在緊急制定解決應對辦法。
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在接受媒體采訪中也指出,下一步將積極探索利用PPP方式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基礎設施市場,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
對于企業普遍關注的PPP支付機制,史耀斌表示要建立一個規范、明確、可預期的回報機制,比如政府的支付責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建立規范的定價調價機制等。
在政府誠信履約方面,也將對癥下藥,要求尊重合同的權威性,加強合同司法救濟執行力,政府要帶頭遵法履約。
此外,財政部聯合中國建設銀行等10家機構共同發起設立了總規模1800億元的中國PPP融資支持基金,史耀斌指出該基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PPP項目融資便利性,降低PPP項目融資財務成本。目前,基金組建工作正在抓緊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