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已出臺,并于4月8日正式發布未來3年33個省級電網區域(含蒙東、蒙西和冀北、冀南)的煤電建設風險的預警信號。
據透露,33個省級電網區域中的28個區域的預警狀態為預警程度最嚴峻的“紅色”,只有中部少數省份以及海南是例外。目前,江西省、安徽省和海南省目前為綠色狀態,湖北省的預警程度為“橙色”狀態。
火速出臺預警機制
此前的3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目前日益嚴重的煤電產能過剩局面。
近年來,用電量增速放緩,電力供需全面轉向平衡寬松,煤電行業利用小時數快速下降,而煤電規劃建設規模遠大于需求水平,預警機制迫在眉睫。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成為能源主管部門采取的首個應對措施,用于指導各地和發電企業有序規劃和建設煤電項目。
僅隔20日,這一機制已建立起來。
據知情人士介紹,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指標體系由三部分構成:煤電建設經濟性預警指標、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和資源約束指標,分別按綠色、橙色和紅色評級。
煤電建設經濟性預警指標是基于3年后各省(區、市)新投運煤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投資回報率低于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的為紅色預警;在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至一般項目收益率(電力項目通常為8%)為橙色預警;高于一般項目收益率的為綠色。
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是基于3年后各省(區、市)電力系統備用率:煤電裝機明顯冗余、系統備用率過高的為紅色預警;煤電裝機較為充裕、系統備用率偏高的為橙色預警;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有缺口的,系統備用率適當或偏低的為綠色。
資源約束指標是基于各省(區、市)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水資源量、煤炭消費總量以及其他相關資源情況,只分紅色、綠色兩個等級。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水資源量不足、煤炭消費總量亟需控制,或者存在其它資源約束煤電規劃建設的,該項指標為紅色,其余為綠色。
依據上述預警指標體系,國家能源局將定于每年的1月份發布分省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提示。在煤價、電價等關鍵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或者重大政策調整,國家能源局將會臨時發布必要的預警。
最終的風險預警評級結果由三個指標中的最高評級確定,預警程度由高到低分別為紅色、橙色和綠色。紅色預警結果表示存在電力冗余或有政策不允許新建煤電項目,地方政府應暫緩核準煤電項目,企業也應慎重決策項目開工。橙色預警則表示電力較為充裕,地方政府和企業建議慎重決策煤電項目。綠色結果表示正常,地方政府和企業可以根據電力需求合理推進煤電項目規劃建設。
這一機制信息將為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用,如為給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以及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提供參考依據,即在為煤電項目辦理核準及開工建設所需支持性文件、發放貸款時,根據風險預警提示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上,預警信息也將為中央提供政策參考依據。
28省份過剩,14省份投資回報低
此次首次發布的預警年份為2019年。
本次發布的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結果顯示,28個省級電網區域的預警狀態為預警程度最嚴峻的“紅色”,只有中部的江西省、安徽省和海南省目前為綠色狀態,中部的湖北省的預警程度為“橙色”狀態,西藏自治區暫無相關預警信息。
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是最為嚴峻的一項指標,24個地區的煤電裝機充裕度均為紅色預警。除了上述江西、安徽和海南三省外,僅河北的冀南地區、四川和云南為“綠色”預警,即僅有6個省級電網區域的燃煤發電機組維持合理的利用率。這說明,絕大多數省份的煤電裝機已明顯冗余、系統備用率過高。此外,河南省、湖北和江蘇三個省份的預警狀態為橙色預警。
各地區在煤電建設經濟性預警這一指標的表現也令人擔憂,共有14個地區為紅色預警,其余17個地區的預警結果為綠色(西藏自治區無預警信息,北京市不再新建燃煤發電項目,無經濟性評價)。這意味著,14個省份燃煤火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3年后依然會低于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這一指標尤其值得發電企業引起重視。
資源約束指標上表現出了較強的地域傾向。京津冀和山東地區中的5大省級電網區域全部為紅色預警。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中的上海、江蘇和浙江3省全部為紅色預警。珠三角經濟區所在的廣東省,其預警結果亦為紅色。上述地區中的部分省份公布的“十三五”能源規劃中,已明確表示經濟較發達區域不再新建燃煤火電項目(部分熱電聯產項目除外),中等發展水平地區則不再允許開辟新的燃煤火電廠址。其余的23個地區的預警狀態維持在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