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我都開始英語了,我現在每天早晨7點鐘來,花一小時要學英語。”
4月26日,在媒體見面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告訴記者,在環保走出去過程中,更主要的還是要加強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
實際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環保走出去的道路更加暢通,也變得更加急迫,布局走出去戰略,儼然成為很多國內環保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與2015年相比,環保企業更加熱衷于海外并購。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以下簡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僅一季度,環保領域就開展了6起對外收購,總額達128億元,是去年海外并購總額的兩倍多。
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
繼2015年收購全球著名環保分離設備制造及工程服務提供商美國圣騎士公司后,今年初,成都天翔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實現了對德國最大水處理技術公司——貝爾芬格水處理公司100%股份收購。
相對于民營企業的頻繁海外并購,首創、北控等資本雄厚的國有企業的并購工作啟動得更早,并購規模也更大。
今年3月,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其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以14.38億歐元正式完成對EEW公司100%股權的收購。該筆交易,成為中國企業在德國最大的并購項目。
很顯然,通過對發達國家一些發展較好的環保技術或運營企業的并購,從而提升企業自身能力,對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今天有全球最大的環境市場,也有全球最復雜的環境問題。同樣的也催生了中國在全球環境解決方案上具有優勢的公司。
除了通過對發達國家先進環保企業的并購外,借助“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環保企業加快對國際上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拓展,成為走出去新的領域,尤其是在國內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項目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走出去對于很多環保企業而言或許是新的選擇。
2015年6月,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以11億元收購新加坡ECO工業環保工程私人有限公司股權,希望借這一重大的戰略并購開拓東南亞市場。
在2015年9月舉行的中國-阿拉伯國家環境保護合作論壇期間,環保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共同簽署環境合作諒解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在環境政策對話、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護、環境友好技術與產業、公眾環境意識與環境教育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深入合作。
近年跨界并購步伐加快
目前,中國的環保企業數量大概在4萬~5萬家,絕大部分為小型企業,對于這些小企業而言,無論從經驗還是實力上看,走上國際市場并不容易。
對此,趙笠鈞介紹,從2009年開始開展環保走出去工作,走出去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包括雙語的人才、對國際標準的理解、做國際項目的經驗等。
“對于企業來講,如果沒做好準備,就很匆忙地走出去,這個可能要付的學費代價會比較大。”趙笠鈞稱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全球并購做得相當成功的公司,仍然有一半的并購整合是不成功的。
2015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利馬主持秘魯中資企業座談會上對在秘中資企業提出三點希望,其中就包括加強協調配合,抱團出海。
對于相對弱小的環保企業而言,借助與大企業的合作,實現企業走出去變得更為關鍵。
“去年我們走出去也是跟一些央企一起走出去。我們現在跟一些中資企業合作的海外項目,目前我們已經盈到的項目,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趙笠鈞說,隨著國際上對環保關注的提高,中資企業去海外投資時的環境要求也加大,大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同樣有與環保企業合作的意愿。
“過去對我們來講都是要去找(大企業),借船出海,我們得去找船。現在這些大企業會主動和我們聯系合作。”趙笠鈞說。
實際上,從另一個方面看,近年來,被稱為“野蠻人”的大型企業對環保領域的跨界并購步伐加快,也凸顯了環保的要求在加強,環保越來越受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