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航運交易所透露,上海將于近期發布航運指數期貨,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中心建設,創新服務全球。
從國際經驗看,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密不可分,提升航運金融服務的競爭力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突破口。期貨市場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定價服務、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協助風險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航運市場的發展以及上海航運交易所航運指數影響力的提升,推出航運指數期貨的條件日漸成熟。
金融規避風險理念日趨受到重視
航運業屬于高投入、高風險行業。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在今年舉行的上衍航運論壇上表示,在周期性與外部性疊加影響下,運輸市場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運價波動劇烈、頻繁,且不確定性大。除宏觀層面受地緣政治、世界經濟、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外,日常運營中,還需面對市場變化、油價波動、港口擁堵、人員罷工、運輸事故、極端氣候、恐怖襲擊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經營風險。這些不確定性集中體現在運輸價格、船舶價格和運輸成本的波動幅度上。
歷史數據顯示,幾十年來,克拉克森綜合運價指數最高曾經達到了2萬多點,而最低則為7000多點。波羅的海散貨指數的波動區間更是從2萬多點到200多點的巨幅變化。上海海事大學教授施欣表示:“航運市場充滿波動、不確定性本就給行業機構的平穩經營帶來很大困難。近十年來,伴隨行業同質化、商業化發展,航運市場呈現出需求疲軟和供給過剩狀態,航運投資回報率經歷了巨幅下降,更讓這個歷史悠久的行業面巨大挑戰。”
傳統思維模式下,航運業經營者們往往通過常規的航運經營策略來規避風險。施欣介紹,很多企業寄希望于選擇正確的投資決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價位、合適的市場選擇合適的船舶船型,或者選擇合適的市場模式,通過期租、承租等方式靈活優化經營策略。一些企業通過COA合同鎖定,或者加入聯營體共同抱團取暖,共渡難關。一些國際企業也逐步開始進行產業整合以及并購的方式,提高市場主導地位。但是也注意到,在航運市場景氣期,通過擴充運力提高市場份額來賺取更多利潤,一旦市場反轉,便會面臨大面積虧損。
近幾年來,傳統的航運業界經營視角之外,利用金融的理念來規避風險日趨受到大家的重視——航運衍生品。施欣介紹,現今航運衍生品的表現形式多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大概有兩大類。一是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波羅的海運價指數。二是到現在也廣受應用的FFA,包括相關遠期期貨和期權。
其中,BIFFEX是波羅的海運價指數期貨。1985年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波交所)發布了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并于1990年推出了基于BFI的指數期貨。但是由于BFI覆蓋的船型、貨種及航線范圍過大,與行業板塊日益細化的趨勢相悖,參與者難以有效通過它實現一對一的保值、管理運價風險,導致BIFFEX期貨流動性缺乏。且波羅的海綜合運價相關的產品與相關貿易市場、造船市場外部的變化也不完全同步,于2002年年初退出歷史舞臺。
1991年克拉克森推出的FFA,是一份以波交所分船型指數為交易標的的遠期協議。2005年6月,奧斯陸國際海事交易所(IMAREX)聯合挪威期貨和期權結算所推出運費遠期認購和認沽的期權等。FFA一直交易至今,是目前成交最活躍、被市場廣泛認可的航運金融衍生品。“FFA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運費風險管理工具。由于市場運價與FFA價格存在動態的正相關關系,其正相關性為套保提供了基礎,而動態和變動的特征則為市場提供了套利空間。”施欣介紹,從事FFA交易的參與者包括船主、大宗商品交易者、金融機構等,其中20%多的參與者是為了規避運價波動風險,70%多的參與者是通過投機獲得超額利潤。
推動形成航運業定價機制
事實上,在去年召開的“2018上海航運交易論壇”上,上期所就已經透露了航運指數期貨即將誕生的消息:“現在上海已經具備了推出航運期貨指數的條件,目前上期所和上海航交所正在合作開發航運指數期貨。”
據上期所理事長姜巖介紹,航運指數期貨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功能。
一是提高企業抗中長期風險的能力,因為航運指數期貨能為航運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航運企業對航運價格風險的管理工具必定有天然的依賴性,而且對價格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量也很大。
二是中國期貨市場除了完善的協作監管機制,還擁有廣泛的市場服務機構,能夠為航運指數期貨的功能發揮提供有力支持。上期所有100多家服務機構,服務終端1400多個,而且有境外平臺,因此上期所提供的風險管理工具必定能為全球人類服務,也就是說擁有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條件。
三是激發航運市場的金融需求,幫助培養航運市場的投資者,激發金融機構對航運市場的參與程度。金融產品間的協同效應將帶動航運場外衍生品、航運保險、船舶融資租賃等其他航運金融業務的發展。直接吸引更多航運和大宗商品相關企業集聚上海。促進航運咨詢、法律、會計等高端航運服務業的發展和創新。
在姜巖看來,航運指數期貨最主要的一項功能是為航運相關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在從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有300多家企業利用期貨市場來進行風險管理、套期保值,而且涵蓋了20多個行業。從世界來看,世界500強有90%多的企業利用期貨市場或者衍生品工具進行價格管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是一個主要的方面。
2018年,上期所(含能源中心)全年成交量12萬億手,總成交額94萬億元,分別占國內期貨市場的40%和45%。在全球排名方面,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按成交手數,2017年上期所的場內商品衍生品成交量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第一。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標志性事件,原油期貨自2018年3月上市,至2018年底,原油期貨累計成交2600萬手,累計成交額12.7萬億元。上海憑借原油期貨,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在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排名也上升了一位。 “下一步,若要打造航運期貨指數期貨,也能形成航運業的定價機制,而且這個價格不僅僅是航運企業、貿易企業和生產企業形成的,可能還有外國人——上期所的產品將形成全球交易。”姜巖表示。
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據了解,美國紐約、新加坡、挪威等國家和地區積極涌入航運運價衍生品市場,有的甚至將其視為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并積極借助航運運價衍生品開發提升航運定價權。
挪威奧斯陸清算所目前有9家經其授權的經紀公司從事相關經紀業務,為市場提供34款包含油輪、國際干散貨的期貨、期權產品,2017年成交量為16萬手。
新加坡交易所為服務于新加坡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斷加快在航運衍生品市場的布局。2016年,新加坡交易所收購波羅的海交易所,后者的明星產品遠期運費協議(FFA)交易的管理權由此從倫敦轉移至新加坡,新加坡在航運金融領域的權威性迅速提升,成為了當今國際干散貨及油輪運價衍生品的主導者。2017年其運價衍生品成交量為44萬手。
2018年,波羅的海交易所與以色列數字集裝箱貨運平臺Freightos推出集裝箱貨運指數,填補其在集裝箱領域的空白,為開展集裝箱運價衍生品交易做準備,成為中國航運運價衍生品開發的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未來,新加坡交易所將建成涵蓋國際干散貨、集裝箱、油輪三大航運主力產品的交易市場,形成以“航運衍生品—航運金融”為核心的航運生態體系。
紐約航運交易所的股東既包括以馬士基航運、達飛輪船、赫伯羅特為代表的班輪公司,也包含高盛、Blumberg、通用電氣風投、Tectonic等金融投資機構,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緊密結合。其采用場外交易模式,依托班輪公司資源為市場提供6~12個月的可轉讓遠期運輸協議,托運人可以自由選擇承運人與其他服務內容,實現線上交易、線上結算。目前,已有6家班輪公司加入,占全球運力的52%,同時有超過百余家托運人進駐。
與其相比,中國借助集裝箱國際運輸中心的優勢較早開發“航運運價指數”,并逐步得到國際航運市場的認可。1998年,上海航交所發布了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填補了全球集裝箱運輸領域運價指數的空白;2009年,為適應航運衍生品交易需要,上海航交所又發布了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成為集裝箱遠期運費交易的結算標的指數。當時,波羅的海交易所在國際散貨市場上具有權威地位,上海航交所在集裝箱運輸市場上實現錯位競爭,并逐步取得國際地位,實現了“變道超車”。
據了解,推動航運運價衍生品開發并不僅因為國外航運中心均在開發這一項目,還因為航運市場與國家經濟安全密切相關,需要采取穩定航運市場、提升中國的航運定價權的積極舉措。
2009年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發布,為響應其中“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為我國航運企業控制船運風險創造條件”的要求,2011年,上海航交所投資控股的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成立,作為航運金融的創新項目,推動國際集裝箱、沿海煤炭運價指數遠期交易產品上市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