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新階段,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帶動的大都市區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日益突出。
日前,《鄭許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鄭新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年)》印發, 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鄭新、鄭許一體化發展的總體布局和發展策略,為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推動鄭州—新鄉,鄭州—許昌一體化發展,是加快推進鄭州大都市區深度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對鄭州大都市區“1+4”(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一體化發展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大都市區又稱大都市圈。今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趙堅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我國的資源稟賦跟日本相似,人多地少,參考近鄰日本的經驗,未來中國可能形成20個大都市區,每個大都市區大概在2000萬到4000萬人口。“當然20個是預計數,有可能更多。”
趙堅認為,大都市區的概念,是“本地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即不能超過通勤范圍的概念,是一個由大城市和存在較高通勤聯系的鄰近縣市組成的區域。而通勤范圍最大一般不超過半徑70公里,大都市區面積一般不超過2萬平方公里。比如日本的東京大都市區,包含一都三縣,面積在1.35萬平方公里左右。
此前,趙堅曾撰文表示,新產業革命正在推動發達經濟體的人口向人口規模大的大都市區集聚。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已經進入大都市區化的發展階段,其典型表現是工業企業從相當多的大城市遷出,在大城市周邊出現一些新興城鎮,形成新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出現跨行政區劃的通勤族。
在此前于清華大學舉行的第四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實踐論壇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教授說,大城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大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擋都擋不住,大城市會越來越大,但關鍵是要優化城市布局。因為大都市圈內核心城市普遍受到大城市病問題的困擾,因此需要建立多中心、網絡化的大都市結構,形成若干中心來分散單中心。在享有集聚經濟效益的同時,避免單中心模式所帶來的大城市病等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交通的發展將進一步擴大大都市區的承載量、并推動大城市的多中心化進程。尤其是,當前我國大城市的地鐵、市域鐵路、城際軌道正快速發展,建設力度很大,軌道交通建設將僅一步拓展城市的空間。這其中,包括市域鐵路、快軌,采用公交化運營,可以降低跨城通勤成本,加速人員資金等要素流動,有利于加速大都市區的構建和發展。
此前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市域鐵路速度比普通地鐵線路快很多,可以讓遠郊區、周邊中小城市與中心大城市市中心的通勤時間大大縮短,讓遠郊區、周邊地區變成了人們可以常住的區域,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優化大城市的空間布局。
展望未來,如果屆時形成20個左右、單個總人口2000萬到4000萬的大都市區,則大都市區總人口將接近全國一半左右,大都市區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趙堅告訴記者,大都區對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作用十分突出。當前我國還有大量人口在農村,農村沒法實現規模經濟,服務業主要是在城市。因此應該取消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政策,重點發展以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以及準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大都市區,提高人口和經濟活動集聚水平,助推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